互联网医疗如何从前线走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0-03-20 11:31来源: 网络整理编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企业与行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种种考验。如何在疫情防控环境下,把握新需求、新技术、新机遇,以变应变、化危为机,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人民在线、人民网新媒体智库推出《把握产业拐点:疫情防控下的行业发展新机遇》系列文章,希望为各界人士带来启发。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从各大互联网公司及医疗机构自发上线互联网医疗服务,到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利用好互联网医疗资源,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应用在短短一月的时间里经历了由自发使用到自觉使用的转变过程。
从幕后走向台前的互联网医疗
新冠病毒大敌当前,互联网医疗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当前防疫工作的紧迫需求。
远程问诊的诊疗方式,在降低轻症患者交叉感染几率,实现患者就医行为“物理隔绝”的同时,打破了医疗资源地域限制,极大地推动了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为缓解线下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疫情期间,腾讯联合微医、好大夫在线、企鹅杏仁、医联、丁香医生等五大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通过招募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持证医生,通过微信为用户提供快速响应的图文在线咨询服务。
在诊断工作之外,互联网医疗还填补了家庭医生在疫情防控中的“缺位”,及时地给予了社区居民和前线医护人员以病情咨询、分诊分流、心理疏导等服务。疫情期间,各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建立互联网平台,通过接收发热病人和疑似病例的咨询,缓解发热病人向发热门诊聚集的情况。据悉,开通线上医疗服务后,发热门诊的医疗量就诊量降低了50%。京东健康开通“新冠肺炎免费咨询”服务,24小时为全国人民提供在线问诊及心理疏导等服务。据凤凰网财经3月4日报道,截至目前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平台累计服务用户已超过330万人次,日均问诊量在10万左右,高峰时期1小时之内就可接到问诊需求近1万人次,精神心理科的咨询中,有10%以上是一线医务人员在高压下前来寻求心理疏导。
通过本次疫情,互联网医疗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再次受到大众关注,并且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国家卫健委三日内两次印发有关利用好互联网医疗资源的通知,2月4日印发《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2月7日,印发《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科学有效组织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切实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的实时监管工作。此外, 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互联网医疗,如何走出昙花一现的危机
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其实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据《互联网医疗行业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6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保持着38.7%的复合增长率,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间内,春雨医生、丁香园、微医等一批互联网医疗公司迅速崛起,之后京东、百度等公司也纷纷成立了医疗健康事业部,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了中信21世纪,将其改造成阿里健康,医疗业务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香饽饽。
然而在近几年,互联网医疗其实是走进了瓶颈期。概括而言,一方面是有管理与政策的限制。医疗属于较为特殊的行业,对于互联网网医疗概念的界定一直存有争议。国家卫健委在2018年印发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中重申,医师只能通过互联网医院提供复诊服务,禁止初诊。在该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更多地指向一种由医疗机构以及具有医疗资质的人员通过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提供的一定范围内的医疗健康服务,作为对传统医疗行业的补充而存在。谨慎、严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带了来约束。
另一方面,行业本身也有诸多问题有待理顺。例如,互联网医疗至少有两个问题不可忽视,即医疗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考虑到医疗行为的特殊性,比如西医需要视触叩听,中医需要望闻问切,排除面对面交流的诊疗模式,互联网医疗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几何?基于准确性的医疗安全性几何?此外,近年还有不少新闻曝光平台医生资质问题、监管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