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发掘互联网健康保险市场潜力
发布时间:2019-06-11 12:15来源: 网络整理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保障水平有限、大病医疗费用日趋上涨可能给个人或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社会环境下,商业健康保险理念不断借助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自媒体以及电商金融APP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广为传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意识被唤醒,各种互联网健康保险产品以其便利的投保和索赔理赔流程受到保险消费者的青睐。
加之近几年保险监管机构一再强调“保险姓保”,前几年喧嚣一时的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发展受到抑制,而互联网健康保险产品大多具有鲜明的保障性特点,属于保险监管鼓励的发展方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互联网保险在健康风险保障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种类日趋丰富,保费规模增长迅速。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互联网健康保险的规模保费为122.9亿元,同比增长108.3%,比2015年的10.3亿元增长了11倍。虽然互联网渠道的健康险保费收入目前占行业健康险保费总收入的比重还非常低,但其中蕴含的发展潜力令人充满期待。
目前,互联网健康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两大类上,各自的代表类型分别为百万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护理保险、收入损失保险类的产品很少。在线投保、在线核保、在线理赔所蕴含的便捷性是互联网健康保险的主要卖点,这些产品在缓解重大疾病给被保险人带来的巨额经济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健康保险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其他科技成果的结合。
从互联网健康保险产品内容来看,虽然也有不少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如有的产品接受“三高”人群投保、有的接受高龄人群投保、有的允许带病投保等等,但多数产品的保险条款责任范围趋于雷同,内容设计与线下渠道的产品没有本质区别。互联网健康保险产品总体上核保流程简捷,大多仅以投保人针对询问而告知的内容为依据且自动核保,但也容易引发逆选择。一旦出险,虽然很多可以通过线上提交索赔资料,但理赔原则和条件与线下产品也无本质区别,这也造成了部分投保时在告知上存在瑕疵但未必存心欺诈的消费者在出险索赔被拒时与保险人的争议和纠纷。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保险公司数据收集和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的运用还较为表面化,对产品营销、用户信息管理与维护、核保理赔等日常经营环节中涉及的大量数据缺乏整合和深度分析,基于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客户定位、市场细分、产品开发设计、精准定价与营销就更是乏善可陈了。
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是大数法则,可保风险一般应以大量的同质风险的存在为基础,保险经营可谓天然与大数据相贴合,近些年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保险经营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所谓大数据是指“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必须借由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统计、比对、解析才能得出相应结果。
大数据技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在大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发展细分市场,控制风险,不仅可以更进一步发掘互联网健康保险的市场潜力,而且将使个性化产品的开发具有极为广阔的空间。
健康保险市场的细分要求保险机构通过市场调研,依据对有健康风险保障需求的消费者的需求特点、风险特点、购买动机、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健康保险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细分市场与保险产品种类或类型的划分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从保险需求者的角度来划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具有类似健康保险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
如前所述,在我国互联网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细分市场,如一些保险公司从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对健康保险消费者进行了市场细分,并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了相应的产品。
应该特别说明并强调的是,前文涉及案例中更引人注意的往往是针对一些特殊风险人群的细分市场,但这并非是说只有高风险人群才值得细分市场;恰恰相反,标准体风险的消费者除了常见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市场细分标准外,是否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消费者“画像”,从而在精确测定风险与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更精细的市场细分,进而进行精准营销或推送,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