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互联网+,让疫情下的生活悄悄改变

发布时间:2020-03-19 13:58来源: 网络整理

云培训、云招聘、云签约不停歇;搭上互联网+,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数字展厅、线上逛博,“宅”在家里也可以“不断电”;甚至连体育锻炼、心理医疗,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疫情之下,互联网+对都市圈内外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式、居民生活模式,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云培训、云招聘、云签约,“互联网+”开启发展新模式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避免人群聚集,农技专家无法像往年一样到田间地头开展指导。为此,句容市农业农村局推出“云”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蔬菜、果树、养殖、粮食等各行业春季生产管理技术。主讲人既有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又有省市级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一系列网上培训既及时又实用,受到农民欢迎。同时,先进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让种田大户在家轻点鼠标即可“巡田”。 

在淮安洪泽区三河镇,农户们利用“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对麦田进行机械化管理。据了解,“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自带北斗导航系统,可实现精准定位,省时、省力、省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精准度。 

利用互联网+的岂止是农业。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将多项工作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近日,宁淮特别合作区举行2020年招商项目“云签约”仪式,签约首批产业项目;滁州市举行全市重点招商项目在线签约仪式,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171.3亿元;2月18日至3月5日,滁州市总工会开展的网上就业创业援助月活动已经让1.46万求职者找到了工作;当涂县已有近900名企业员工参加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课程涵盖电工、焊工、钳工、涂料调色、工业机器人操作、员工关系管理6个职业(工种)……“云发展”,在今年特别的春光中进入大众的视野。

微信群、QQ群里忙团购,“宅”消费成流行

最近,每天的午休成了赵峰的购物时间。赵峰在南京一家银行工作,疫情发生以来,他逐渐习惯于从微信群里采购生活物资。“每天卖的东西不同,肉类、水果、蔬菜都有,还有金陵大肉包。下单后,所有商品都能直接配送到单位,很方便。尤其是前一阵子,超市、电商货源都很紧张,这个团购群真是帮了大忙。” 

疫情防控期间,“宅”消费在南京都市圈流行了起来。2月12日起,仪征市农业农村局搭建产销平台,公布100余家规模种植、养殖企业,超市、外卖餐饮、配送企业信息,并定期更新。扫描平台上公布的二维码,即可进入仪征农产品供需讯息群。记者发现,群里既有普通老百姓,又有仪征各大蔬菜基地、餐饮企业、配送企业的负责人。“这菜要吗?”“大白菜两千斤”……近300名群成员聊得热火朝天。 

像仪征这样,政府“牵线搭桥”促成“宅”消费、产品直接上市民餐桌的还有许多。草莓销售旺季,句容“草莓大王”纪荣喜的手机响个不停,通过微信,他平均每天能接到800斤草莓订单;疫情发生后,全国走俏的和县红椒遇到了滞销难题,和县县委县政府牵头组建的“购椒群”,让这道难题迎刃而解。和县绿源蔬菜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红说:“多亏了这个‘购椒群’,现在每天能卖出十几万斤红椒。” 

线上逛博看展、开展心理辅导,“闷”也不闷

“老百姓都宅在家里,精神文化需求更要有保障。”高邮市图书馆馆长张改美说。疫情发生后,高邮市图书馆将原本要在线下展出的40块展板内容,全部“搬”到了线上。2月1日,高邮市图书馆微信服务号上首发数字展厅。每个主题展览由3—5个展厅组成,画面或三维建模、或全景拍摄;每个展厅还设置了20—50个交互热点,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相结合,让展陈内容更为生动、详尽,也更契合沉浸式体验需求。 

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1月24日闭馆,但“线上营业”一直持续着。通过微信公众号上的“数字博物馆”,可进入VR数字展厅线上参观。 

“云看展”“云阅读”“云逛博”,让精神文化需求有了“泄洪口”。谈“疫”色变而来的焦虑、孤独、沮丧等负面情绪如何纾解。1月29日起,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援助热线从9小时延长至24小时。截至3月17日,该热线累计接听热线电话767次,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值得一提的是,除普通市民外,芜湖四院针对76名芜湖市援鄂医疗队队员专门开通了QQ群、微信群,由院内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线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