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送菜的 “快递员”
发布时间:2020-03-18 09:55来源: 网络整理案例 本报记者 童彤
一辆电动三轮车、一部手机,如今已经成了菜店老板胡进民的日常标配,而他,如今俨然成了一名“快递员”。
胡进民是河南人,在北京打工十余年,在某个大型综合果蔬市场和妻子两人经营着一个果蔬摊位。原本每年大年三十,二人都会坐上回河南老家的火车,然而,2020年的春节,二人选择留在北京。
说起原因,用胡进民的说话,“怕坐火车把病毒带回给老家亲人。”真实的话语之下,显露出他的淳朴,而这份淳朴正是他家的蔬果摊位备受附近居民认可的最大理由:从不缺斤短两、蔬果质优且平价。这是经常购买胡进民家果蔬的附近街坊常挂在嘴边的话。
而不同于往年的是,2020年的春节,胡进民和妻子一天都没歇息,即便是在疫情管控最严的春节假期期间,他们也未停下一天联络进货、送货的事,虽然辛苦,但他说,“今年春节的收入赶上了以往将近两个月的收入,还是很满足的。”
疫情之下,就连大型商超的营业收入都受到了影响,那一个小小的菜店老板是如何实现收入增长的呢?其背后的原因并不难找。首先,民以食为天,民众日常的生活离不开瓜果蔬菜,不以疫情严重程度而改变;其次,胡进民勤劳、朴实且愿意动脑子,正是他主动走访和联络,才让他家的菜店主动对接了民众的购买需求。
原来,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胡进民依赖于以往的那些菜农供货渠道,率先联络了固定的货源,又通过手机微信群功能,临时建了几个疫情紧急销售配送群,对接的都是市场周边的几个大型社区,不光是民众的需求,他还主动联系各个社区的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在不影响防疫工作的同时,临时获批了几个周边小区的固定集中配送接货地点。说白了,就是胡进民把客户在微信群里下的单,包装好,集中配送到一个个小区,由居民到门口自取。
采取这样的模式,胡进民一天可以配送5个小区,从上午9点开始配送到傍晚7点收摊回家,5个小区的一百户居民都能拿到新鲜足量的果蔬。
当记者问具体怎么操作时,胡进民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某家所需的蔬菜水果品种以及斤两,“我们都是让大伙在白纸上写,拍下照片发给我,我拿到后沟通蔬菜种类是否有货,最后算好价格私信给他们,他们直接转钱,我把东西打包好,第二天准时配送到他们小区,就是这么简单。”胡进民说,“我也不会那些APP啥的,就连微信群也是一个邻居大姐帮着弄的,大家都信任我,我也不敢在斤两上和质量上有猫腻儿……”
实际上,虽然没有所谓的大数据支持、平台推广运营,单凭简单的社交联络工具,畅通了需求和供给,不仅养活了一个菜店老板的生计,也让数百户家庭在疫情当下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或许,这就是数字化技术加持普通服务业更好发展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