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零售企业如何走好“互联网医疗”之路?

发布时间:2020-03-17 13:17来源: 网络整理

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本应欢闹祥和的庚子新春。2月23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统筹推进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中强调,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医疗健康作为新兴产业中的一员,在疫情的推动下,也逐步进入电商企业的视野。以苏宁为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苏宁正依靠现有线上医药业务,尝试实现互联网医疗需求的快速响应。

苏宁迅速上线了“名医线上问诊”和“谣言粉碎机”等科普应用,解决用户问询专业医师,获得科学解读的需求,保障信息的准确传递。同时,线上零售平台也有秩序地针对口罩等医疗用品、消毒液、非处方药等稀缺产品,展开了预约销售、拼购、直播等多入口的销售安排。

image.png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数据暴涨,加之零售电商企业的快速响应,是否代表着趋势之下,互联网医疗将迎来新的入局者?苏宁零售技术研究院基于我国医疗现状、互联网医疗发展表现及相关政策,经过调研和专家访谈,对“零售+医疗”这一模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 背景:医疗资源告急,互联网医疗上场

疫情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场景,全面搬到线上。线下消费受限,使用线上配送;复工有风险,可以远程办公、线上教育;访友聚会不行,可以视频问候,通过云组队,在网络游戏中娱乐厮杀。同样,疫情期间,医院也成了限行场所,问诊看病不方便,口罩也难买,有关防疫的各类谣言层出不穷。当医疗资源告急,人们的医疗需求该如何满足?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当下的医疗现状。

1、医疗需求不断扩大,医务人员供应不足

201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2009-2018),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从54.9亿增长至83.1亿,人均诊疗次数从4.1次增长至6.0次。

image.png

今年初,网络首播的纪录片《中国医生》也提到,中国医院每天会有2000万人就医,但医生人数却只有400万。24.6%的中国医生一周工作时间超过了80个小时。

可见,我国诊疗人数不断攀升,但医务人员的数量仍有不足。而通过这次疫情,更进一步突出了医务人员的缺口问题。在重要的疫情前线,不少医疗防疫人员一度表达,以当下的物资和人员供应,难以满足目前需求。

2、医院交叉感染风险高,“无接触医疗”受关注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病毒依靠飞沫、接触传播,离开身体依然可以存活一段时间。这使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毒的医务人员,存在很高的感染机率。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曾公开表示,从疫情爆发开始,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为1716例,占总确诊人数的3.8%,远超普通人感染率。

而追溯17年前的“非典”疫情,医护人员感染率更是高达20%。尽管多年以来,我国医疗水平已有突飞猛进发展,但新冠病毒更强的传播性,依然让医院成为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域。也因此,人们意识到,无接触医疗的发展,或能极大提高防疫的安全和效率。

这让实现无接触的“互联网医疗”重获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成熟的互联网医疗发展,是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空间限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记录和追溯患者病史,还可以通过自动化医疗机器人,让医生与患者进行远程的互动和诊断。

疫情期间,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依托技术手段实现的在线咨询、网上药店、远程会诊、远程康复等医疗服务,已经显现其发展潜力。

3、缓解资源压力,官方力推“互联网+医疗”

为缓解医疗资源的不足,电商企业首先发力。疫情发生后,国家商务部立即动员11家国内零售电商企业,保障民众基本生活需求外,同时利用其全球供应链资源,对口罩等紧缺医疗物资进行跨境采购。

对此,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公开表达认可,“疫情发生后,网购既满足了居民生活需要,也减轻了因聚集带来的感染风险。”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室下发工作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特别是对发热患者的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功能。这是继2月4日国家卫健委要求加强信息化支撑疫情防控工作后,再次强调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