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宏:从互联网+迈向AI+ 商业银行如何改变
发布时间:2020-03-17 12:21来源: 网络整理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赵志宏
银行业等金融行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但无论银行家们多么富有创造力,也没有预见到之后“互联网+”所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这也是为什么在以云计算、移动化、实时化等特征的金融科技创新潮流甫一袭来时,许多银行企业突然陷入发展困境。最近几年,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欧洲、东南亚国家、日本,传统的银行业企业已经觉醒,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响应创新,从多个方面补齐短板,从而避免了被提前淘汰出局。而2020年春节前开始的这一场新冠疫情,注定也会成为金融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全民“居家隔离”的状态给未来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带来新的预示,金融行业的大变革正在其中酝酿,金融业态可能会从“互联网+”跳跃式迈向“AI+”。
疫情效应中银行业潜伏的“危与机”
新冠疫情对银行、金融科技的影响要从“全国性隔离”说起。自2020年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封城起,全国30个省(区、市)先后启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最高级别的一级响应,众多城市、城镇、小区陆续宣布封闭管理;企业普遍延期开工,开工之后也只采取最小化配置运转。举国上下,全面进入“少出门、不聚集、不聚餐,出入公共场所戴口罩”状态,举国上下俨然被疫情所冰封,救人者自救,银行业率先试图从危机中破冰。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疫情期间,所受影响集中于削弱信贷需求、亟须提高金融资源分配效率和营收减少等方面。社会生产受疫情影响,导致市场上信贷需求预期会有一定程度减少,银行对公以及对小微企业的业务拓展增量近期可能会遇到一定挑战,消费金融业务也同样承压。同时,特殊时期对于精准分配金融资源的要求比常规时期更为迫切,银行唯有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价值网分析,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成批量的客户及客户需求状况做到实时而精准的识别,精准区分哪些信贷需求具有最高的疫情相关度,把信贷资源精准投放到关键地方,是银行对抗疫的最大支持。
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战术是正确地做事。
疫后修复期,金融条件大概率有所放松。疫情过后,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估计会有适当反弹,企业恢复全面生产也会带来信贷需求一定程度上冲。银行需要凭借智能分析手段和风险计量能力,提前准确感知疫情形势转变所带来的市场波动和市场阶段的微妙转变,针对性地敏捷组织产品、服务和营销。
而对于更远的中长期而言,疫情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有限,随着“AI+”对“互联网+”取而代之,金融科技和智能风控能力对业务支撑作用更为凸显,传统业务电子化速度必将加快,在此领域抢占优势的银行或在“严冬过尽绽春蕾”之后迎来王者时代。
第一篇章 霜降秋深
迎难:内修外炼
疫情期间,银行在实际运行上面临的首要困难是必须尽量减少见面,这对银行的内部运行以及对外营销都提出了挑战。
远程办公,成为银行必须、也值得考虑的选项。某全国性商业银行近期的信贷审批就通过“钉钉”办公软件,随时召开线上远程视频会议完成对项目的集体评估,形成线上审批、行内系统线上操作的“双线上”敏捷办公模式,既显著降低了疫情对信贷业务运行的影响程度,也及时敏捷地响应了一线防疫企业紧急的需求。
对于疫情环境下仍有融资需求的商业银行来说,传统的实地路演并不是唯一路径,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可以将疫情对发行人交易路演的影响降至最低。近期某国有银行增发原有人民币点心债券,采取电话/网上路演方式成功定价,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中东及美国(离岸)的各类高质量投资人,顺利完成增发工作。
同样,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手段实现质量高、接入简单、使用容易的远程视频沟通和多方远程协同工作,成为银行应对对公业务大客户营销无法线下展开客户会面、商谈之挑战的关键手段。2月初,若干企业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达成大额综合授信合作,就是基于电话、远程视频方式完成洽谈,通过线上核保等技术完成提款条件。
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客户、消费者客户的营销虽然在疫前就已经高度依赖线上手段,但由于疫情使得各行业的线下营销通道都几乎处于停摆状态,在可选的线上营销渠道数量并未明显大规模增加的情况下,包括银行在内的各行各业对线上渠道的争夺会因此变得更加激烈,获客单价会有较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