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商业银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6 19:53来源: 网络整理

  逯晓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

  来 源:邮银研究,原文发表于《银行家》2019年第12期

  从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2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81亿元,不良贷款率1.81%,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不良率小幅波动的大趋势没有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周期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不良资产的持续释放对于商业银行清收处置方式提出新的要求。随着银行业科技赋能战略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是否可以开创商业银行资产保全工作的新蓝海?

  一、“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现状分析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借助互联网金融概念持续升温。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不良资产的各类市场主体可有效降低交流互动时间,打破传统处置方式中的壁垒,包括地域、信息和时间等,市场资源得以实现优化配置,有效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降低清收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不良资产这类非标业务很难完全通过线上经营,最初定位于处置互联网金融不良的各类平台模式,在承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一)不良资产信息发布平台模式

  该模式属于单纯发布待处置资产信息的平台类型,是商业银行运用较早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投资者通过登录平台浏览不良资产相关信息,选择意向标的后,按照合法合规的交易流程要求进行线下交易。平台主要功能在于线上的不良资产信息展示,寻求合作机会,同时满足监管信息公开的要求。例如商业银行各级机构通过官网、手机银行、自媒体等方式推介拟公开处置的不良资产,其中以司法清收过程中的房产等固定资产的拍卖为主,寻找意向买受人。

  但该模式不良标的主要交易过程仍在线下完成,线上推介、展示不良资产的作用有限。一是由于不同不良资产项目差异性较大,无法形成标准化的业务模式、合同文本和线上操作流程。达成交易前需要各方反复沟通,对线下工作依赖大。二是由于银行在自建网络上缺乏不良资产板块营销投入和目标客户流量,存在推介方式单一、受众面窄、没有有效分离和定位目标客户等问题,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简单粗放复制难以满足不良资产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最终导致大部分浏览是无效点击,并不会转化为潜在客户。

  (二)不良资产撮合买卖交易平台模式

  该模式属于撮合买卖双方交易不良资产的平台类型,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一般由第三方建立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媒介,网络拍卖平台是该模式最典型的应用方式。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以拍卖方式处置财产的,应当采取网络拍卖的方式进行。此后,网络拍卖成为司法拍卖的主要渠道。例如淘宝网旗下的阿里拍卖,基于淘宝网的巨大用户数量基础、优质的整合能力及管理能力,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网络司法拍卖的中坚力量,多家银行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辟了抵押物及抵债资产网络拍卖专区。

  但该模式受到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不良资产信息不对称性矛盾的冲击,经常出现“围观”多而“成交”少的情况。一是该类平台撮合买卖类似于一般的拍卖活动,但是出价人少且流拍率高的特点表明其实质还是更接近竞价转让。因此,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内在需求和平台服务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从而限制了该类平台承接银行不良资产的能力。二是各平台不良资产信息披露多以匿名或半匿名形式标示,且展示的信息缺乏标准化描述方式,对潜在客户来说,仅靠网页获得的有限信息,难以形成对资产价值和投资风险的有效全面评估并做出最终的投资决策。

  (三)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模式

  该模式属于向金融机构提供不良资产大数据服务的平台类型,是发展较快且结合金融科技最密切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平台主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查询客户财产线索、工商企业数据和司法诉讼信息(服务范围涵盖失信被执行人、裁判文书、开庭公告、法院公告、案件流程等),形成较为全面的债务关联人“风险画像”,为商业银行清收处置团队提供详尽、高效的尽职调查信息服务,以此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例如“搜赖网”,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海量不良资产数据库服务,涵盖7大类的风险信息数据以及覆盖全国200个城市的房产评估数据等,各类信息的数据量均在千万级以上,数据总量在亿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