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牵头的中国互联网“盲道”首个“国标”实行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1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浙大牵头的中国互联网“盲道”首个“国标”实行
3月1日起,我国《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GB/T 37668-2019)正式实施,这是互联网信息无障碍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或将有1700多万视障人士直接受益,像健全人一样享受互联网技术,标志着“在互联网上铺盲道”取得实质性进展。该标准由浙江大学牵头制定。
互联网内容的无障碍可访问性是指互联网的所有内容让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地理解、交互和利用,从而达到所有人都能共享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的目的。该国家标准主要包括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兼容性四大方面,共计58项指标规范,是任何人访问互联网内容的必要基础。根据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增加了对移动应用的相关技术要求。特别是增加了每项技术要求的测试方法,弥补了国际标准在测试方法上的缺失和不足,大大提升了标准的可实施性。
据第一起草人、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卜佳俊教授介绍,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标准制定团队特别关注不断涌现的如移动端网页显示、App交互、HTML 5等互联网新技术对信息无障碍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通过向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国际标准化组织、用户代表(特别是盲人代表、聋人代表)与技术专家的多轮意见征集及长时间的技术论证,最终完成了标准的研制工作。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视障人士平时都是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的。现有的手机和电脑均提供比较完善的读屏软件可供用户使用。但是,国内互联网的无障碍建设还存着相当多的问题,视障人士实际使用中,手机端和电脑端读屏软件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朗读或未命名的标签,还有如图片验证码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大量视障用户无法登陆以及进行后续的一系列操作。此外,听障人士同样会面临信息获取受阻的问题,大量的互联网视频因为缺乏字幕、手语等信息,使听觉通道信息和其他通道转换过来的信息无法准确、同步传输给听障人士。
本次国家标准的发布,将有助于解决因标准缺失所导致的现阶段互联网产品与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该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用户需求,企业在遵循该标准进行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产品设计与需求脱节等问题。
当然,从技术角度看,特殊人士浏览互联网内容也还面临较多技术难题,主要包括:
1、互联网内容如何被特殊人士感知和理解,即需要各种类型的多媒体信息都能通过听觉通道被视障人士获取(如将图片内容念出来给盲人听),及视觉通道被听障人士获取(如语音新闻添加手语播报)等。
2、互联网内容如何在单一通道有效融合和传输,即原有通道信息和其他通道转换过来的信息准确、同步传输给特殊人士,如无障碍电影(盲人“看”电影)需要在播放电影原声的同时播放旁白(视频信息的解释和说明语音),且两路声音不能产生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