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发布专刊:探讨大中型企业智能化转型
发布时间:2019-12-11 06:23来源: 网络整理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国家经济期刊《国资报告》发布题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正当时》专刊。
专刊聚焦于以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为背景的企业智能化转型实践,并且分析了智能化转型在传统大中型企业中对战略决策、运营管理、技术升级、服务创新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企业智能化转型正当时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以生产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已无法支撑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智能化驱动企业运营模式发生变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并改变着千行百业的面貌。智慧出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数十年前的概念如今已在全世界的工厂、城市基础设施等应用场景成为现实。
在这轮信息技术引领的全球工业转型竞赛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大中型传统企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智能化转型成为这类企业重塑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利器。然而,在能源、交通、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国计民生传统领域,由于体量庞大、业务模块复杂、资产繁重、对数据安全更敏感等原因,这类企业对于智能化转型有着更为复杂的需求。如何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作用更高效地发挥在更为复杂多变的场景,降低试错成本,少走弯路,是大中型企业最深刻的关切。
《企业智能化转型正当时》专刊剖析了东风本田、福田、东航、中冶赛迪等大型传统企业在业务实践中的智能化转型成功案例。这些来自汽车、制造、民航、钢铁等行业的资深企业积极拥抱智能化的时代变革,通过不同程度地引入数字化解决方案,在运营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生产环节、创新服务体验等不同场景实现了降本增效、技术升级以及战略转型等企业经营目标,为产业智能化浪潮中因体量庞大而“转身困难”的大中型传统企业树立了榜样。
大中型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化转型
在装备制造领域,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铁建重工正在采用虚拟设计、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铁路隧道智能建造”,其目标包括了隧道内无人作业、黑灯作业,隧道内十多种不同施工装备全部智能化,操作人员只要在地面远程控制,就能让各种施工装备在隧道内有序作业,从而达到“安全、高效、优质、环保和经济”的目的。
作为中国钢铁事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中冶赛迪近年来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抓手,通过聚焦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来引领行业转型升级。2018年10月,中冶赛迪与华为牵手,将华为云作为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ICT解决方案的主要合作伙伴。2019年5月,中冶赛迪又与华为在云计算、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推动新技术在钢铁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据了解,“华为&CISDI钢铁工业智能制造云”是赛迪经营云、赛迪生产云和华为云深度融合的“一云三平台”智能化混合云解决方案,是首次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传统流程工业中进行集中化、规模化应用,是集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监控、大数据诊断为一体的业内首套钢铁智慧中心。部署应用后,钢厂可节约吨铁成本25元,提升日产量500吨,降低作业区数量60%,提升人工效率40%,从而极大地降本增效、提升了作业安全性。
据华为的一份研究报告,当前,所有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视频分析、物联网(IoT)平台管理都可以通过购买云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云已经成为ICT技术的主要提供方式。从企业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的角度,将底层技术解决方案交给专业的服务厂商,企业就可以将大量精力投入自身的业务开拓和创新,从而在智能化探索的道路上轻装上阵。
正如《国资报告》在专刊中指出,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智能化与云化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作为智能社会的技术基石之一,云计算以其强大的弹性和高可拓展性,实现了信息技术资源规模效应最大化,成为了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智能引擎。
根据2019年IDC一项关于新兴信息技术的调研,到2021年,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将助力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2.6倍,并将员工生产力提高2.3倍。如何充分利用云计算等数字时代基础设施实现平稳高效的转型,在当前已成为各行各业进行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