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使用区块链技术,跨链存证数据量达上亿条
发布时间:2019-12-03 06:28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北京互联网法院使用区块链技术,跨链存证数据量达上亿条
新京报讯(记者 王巍 实习生 孙朝)今日(12月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天平链”应用接入技术及管理规范新闻发布会,新京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已完成跨链接入区块链节点19个,完成版权、著作权、互联网金融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该院受理的4万件案件全部上链,上链电子数据超过1000万条,跨链存证数据量已达上亿条。
发布会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实习生 孙朝 摄
区块链技术可以缩短取证时间及成本
据介绍,“天平链”是由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联合产业各方参与的一项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作用于电子证据生态领域。
发布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颜君介绍,传统方式审理网上案件存在存证难、取证难、采信难等问题。大部分证据存在于网上,对网上生成证据真实性的认定,往往成为案件审理的关键点。以前,常用的存证方式需将证据从线上搬到线下,固定成纸质或光盘,开庭时带到法院,法官再对证据进行真实性审查。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并且线上线下不断转换,这个过程增大了篡改风险。
颜君称,与传统模式不同,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不易篡改和可溯源的特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司法审理后,通过确权证据上链、侵权证据上链、链上认证三步流程解决电子证据存证。取证时间以及取证成本有所减少。
上链电子数据超千万条
据介绍,2019年4月11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个“天平链”存证的案件判决出炉。原告为某图片公司,被告为某金融公司,属较为常见的著作权侵权案件,需要确权和侵权两项证据。北京互联网法院对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予以认定,采纳该证据依法作出判决,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2500元。
2019年10月24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实现在执行案件中运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繁琐的申请执行立案过程简化为“一键”直接进入互联网法院立案系统,立案成功进入执行系统。
互联网法院法官熊志钢称,通过区块链点对点之间的数据交换、去中心化的方式认证执行法官的身份信息、法律文书的真实性,可构建被执行人财产数据共享机制和平台,以实现法院牵头的被执行人信息共享,扩宽信用惩戒范围。下一步,北京互联网法院将继续探索区块链的具体应用场景。
据介绍,目前,“天平链”已完成跨链接入区块链节点19个,完成版权、著作权、互联网金融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法院受理的4万件案件全部上链,上链电子数据超过1000万条,跨链存证数据量已达上亿条。
“天平链”两个新规推出
今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佘贵清代表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两个新规——《天平连应用接入技术规范》与《天平链应用接入管理规范》。
其中,《天平链应用接入管理规范》规定了接入平台申请接入天平链的具体流程,包括:意向申请、正式申请、天平链秘书处受理申请、技术测评、组建评审组、评审、接入许可与公布。《天平链应用接入技术规范》规定了接入平台申请接入天平链的技术测评要求,即在系统安全性、电子数据合规性、区块链安全性三个方面的基本技术要求。
据悉,“天平链”采用强中心、多点维护的原则,分为许可节点、一级节点、二级节点、应用单位等四个层级。北京互联网法院是许可节点。一级节点是司法机构和行业组织,参与天平链共识、数据校验与记录。二级节点不参与天平链共识,仅做数据校验与记录。其他接入的公司则只对接存证服务,不具备“天平链”的治理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表示,法院未来还将探索“业务链、管理链、生态链”三链合一的“天平链2.0”新模式。多方参与的司法区块链产业智库做到诉讼全流程上链,完善上链内容标准减少因为内容不规范、不准确而产生的应用效能降低与工作复杂化的问题。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佘贵清表示,“天平链模式”为“一链、两用、三规、四管”。“一链”是指一条“天平链”,在司法场景下实现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两用”,针对电子数据易丢失、篡改的问题,依托“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对当事人提交的全部诉讼材料进行固化,以确保数据可靠,部署线上合约节点,并通过当事人确认履行情形,触发不同的执行动作。“三规”是指三个规范:《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接入与管理规范》,《天平链应用接入技术规范》与《天平链应用接入管理规范》。“四管”是指四级管理,天平链的节点管理模式采强中心、多点维护的原则,分为许可节点、一级节点、二级节点、应用单位等四个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