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诱导粉丝网贷为明星打榜,违背互联网金融初心

发布时间:2019-12-02 17:35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诱导粉丝网贷为明星打榜,违背互联网金融初心

据报道,近日,某互联网平台推出了“双十一网购势力榜”活动,该活动内有“打榜”环节:发布微博、集赞、使用微博借钱等,都会帮助用户在榜单内名次上升,获取相应奖励。

然而,有网友反映,该活动存在诱导明星粉丝通过网贷借钱为明星打榜的规则,并且这一业务借贷利率最高达到36%,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很容易盲目背上高利息的贷款。

在公众的质疑声中,该活动提前结束。而对于公众的质疑,该平台回应称,会根据用户信用等级,针对不同用户给以不同的利率定价,最高不超过法定标准36%。

互联网金融曾经喜欢叫自己“普惠金融”,关键的辩驳逻辑是说,借助互联网的渠道降低了普通人和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因此,金融也变得“普惠”了。

近年来,很少有人再提这个名词。在层出不穷的现金贷、校园贷、消费贷和暴力催收、天价利息等消息传出后,公众已经不太在乎这套“普惠”的说辞了。大家逐渐意识到,对于不少所谓“互联网金融”来说,其根本逻辑是“诱导你借钱然后收利息”。至于你是不是真的需要这笔钱、应不应该借给你这笔钱,他们多半数不管的。

很少有哪个行业如这样的金融行业一样,能够用极低的资金来撬动规模庞大的“韭菜”。因此,多数所谓互联网金融,都变成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低成本融资”手段。

这次活动引发的争议,本质上也是如此:一些互联网公司出于自己的需要,通过金融业务来对用户进行再度收割。

利用互联网金融来绑架用户,而不是服务用户,这才是很多互联网公司上线金融服务的问题。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如果用户真有需求,那么理应是主动找到平台希望“借款”。而如果一个平台为了“把钱塞给用户”,选择了提供其他服务,比如,点赞数翻倍、共享单车免费骑、影视平台会员等。那从逻辑上来说,是把另一条道路上有需求的用户给“诱拐”到借贷的平台上来,这就不是服务用户,而是“诱骗”用户。

其实,在风控、合规等层面看,涉事平台应当是国内互联网企业之中相对不错的,其主要营收也不是靠“借钱”。但是这件事背后透露出的,是互联网企业对于金融业务的定位。他们更多将金融业务定位为“现金流工具”,而不是“服务用户”。

一旦进入这套逻辑,那么,只要有了用户,有了可以诱导用户的渠道,互联网公司都会想办法上线一个自己的金融平台,把钱轻易送出去,再高额利息收回来,这样的现金流,比去费力提供好的服务再收费当然要轻松得多。

市面上做互联网金融的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可能已经屈指可数了。仔细分析来看,其中又有多少是用户真的有需求呢?老老实实点个外卖、电商平台购物或者干脆是打个车,都有可能被“诱拐”到借贷。如今,追星的粉丝们为了让偶像上热搜,也被“诱拐”到借贷上去,也是必然。

如果对金融借贷行业有基本的敬畏,那么就应该明白,借贷行为本质上是严肃的事儿。不告知用户借钱的利息和不还钱的风险,却只通过各种方法去暗示花钱的快感,这就不是严肃的金融行为,而是典型的短期套利。

任何时候,商业逻辑的闭环都应当是用户,企业应当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捆绑用户来为企业创造现金流。

从这个角度看,一些互联网企业该慎重想一想自己“金融服务”业务的初心了。(马文)


(责编:黄竹岩、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