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的融合

发布时间:2019-11-29 11:41来源: 网络整理

  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工具的变革促成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学习工具的变革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盛群力,2003)。未来学校发展趋势基本共识之一就是“学习方式变革”,并进而伴随信息技术革新、学习观念更新、学习目标重塑、学习内容重构、学习场所变迁、学习流程创新、学习模式优化、学习评价导向重新定位等,具有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引发教学系统变革。透视当前数字化学习领域中出现的诸如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沉浸式学习、博物馆学习、碎片化学习等种种有关学习方式的论调,对明确揭示当前教育信息化2.0行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也呈现出一定的“盲人摸象”特征。

  2015年,习近平在给“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的融合,是两种学习类型的融合,考虑到中小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根据国内外实践来看,现场学习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博物馆学习、社区学习、家庭学习、真实任务情境学习等形式,从而促使教育领域的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构建“互联网+”学习生态,实现泛在学习。

  未来学校,应该突破工业化思维,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核心素养。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的融合下的“互联网+学习”突破了传统学校围墙,拓展了学习时空,形成了时时、处处的学习状态;学校业务也不断被技术裂解,场地、师资、资源、课程外包将常态化,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学校进行要素升级、制度变革和结构优化(李佐军,2015),系统内部结构和供给侧同时进行变革。未来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时间和空间,并与社区、家庭、生活等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逐渐趋向一致,学习也成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互联网+”教育的开放生态图景日益展现。学校形态也将呈现出去中心化、跨边界化、社区化、虚拟化、共享化、开放化等特点。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主要规划与文件,均提出要培养“个性化人才”,推进“个性化教学”等;2014年以来,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到“深水区”,这些改革目标的突破都需要“互联网+”教育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时空、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更广泛的学习供给,更多样的学习服务;而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又可以提供更为广泛入学机会,提高入学率、增加学习灵活性、缓和教室拥挤、降低教学成本以及增长办学利润等,实现成本、质量和机会三者有机统一,“互联网+”教育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关键,既可以实现中国国情下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又可以实现优质教育关注的个性化的“质量”问题,从而解决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余胜泉,2017)推进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平衡而又充分发展,解决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具体内容见附件: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的融合

[ 责编:丛芳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