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聚合模式
发布时间:2019-11-27 07:55来源: 网络整理一张互联网小贷牌照,既可以放贷数百亿,更可以刷出5倍于利息收入的手续费。
这一玩法,在2018年以来逐渐浮现并规模猛增,但其受到注意,还是由于近期的“套路贷”整治,大数据风控和网络爬虫清理,数个“大数据”公司被警方搜查。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取的内部数据,揭示了这一玩法的“新花样”。
在互联网贷款产业链上,当前流行的玩法是“信贷聚合模式”,即助贷或联合贷款,由蚂蚁金服、平安普惠、度小满金融、微众银行或新网银行等金融科技机构牵头或撮合,引入大数据风控、担保增信、银行等资金方。
这条产业链的参与方各取所需——银行获得个人贷款息差、金融科技机构继续掌握流量入口,并实现“科技输出”。
其结果是,原本以互联网小贷牌照放贷的金融科技机构,手续费的收入远超贷款息差,“一张小贷牌照放出千亿贷款”的旧模式已成过去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取的数据显示,2019年1-6月,蚂蚁金服旗下蚂蚁小微小贷的手续费净收入接近14亿元,远超2.5亿的利息净收入。平安普惠旗下的平安小贷,去年利息净收入7.28亿元,但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达28亿元,使得该公司“缩表”40%的同时,营收增加了近29亿元。
“助贷的风险是跨地域、跨机构的。实际上,助贷机构作为实际风险管理者,不承担风险,不受资本约束,利益冲动下,追求规模是必然选择。”一位助贷机构负责人坦言。
对中小银行而言,通过金融科技机构,以助贷或联合贷款方式投放贷款,几乎是“上量容易、不良又低”的不二买卖。
但是,除却头部机构,“隐性兜底”问题在信贷聚合模式中始终如影随形,银行沦为纯粹的资金提供方。对于中小银行,采用大数据风控管理单笔贷款风险,实际上缺乏操作的基础,导致各银行各种办法规避监管,表面合规。
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反问,信贷聚合模式下的数据安全和风险认定,“和过去的联保业务有什么差别?”
11月12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监管部门一直密切关注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金融科技平台的资金、技术等各类合作。对此,监管部门一方面持开放态度,允许银行业务经营有创新,另一方面也会密切关注“助贷”业务的潜在风险,比如科技安全风险、KYC风险、信誉风险等。肖远企还强调银行必须将“合规、风控”等核心业务掌握在自己手中。
11月25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指出,经过近年来的专项整治,网络借贷机构数量大幅减少,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所收敛。2018年末,互联网金融行业个人贷款余额(统计口径包括网络平台借贷、网络小贷、互联网消费金融和赊销)同比下降22.7%,增速较2017年下降63.6个百分点。
信贷聚合模式信贷聚合模式一般为:由金融科技公司搭建开放平台,将获客、数据、风控、增信、资金等业务节点中银行、保险等机构接入。
实际上,通过互联网公司而非自己APP放贷,是近两年城商行、农商行转型“大零售”的一个不二法门。不过,尽管互联网消费金融如火如荼,但规模究竟有多大,并无权威统计。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规模比较大的从事联合贷款/助贷业务的机构包括蚂蚁金服、微众银行和平安普惠。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联合贷款从2016年开始兴起,既是由于P2P网贷、现金贷整顿,使得金融科技平台转向从机构获取资金,也是银行对公业务不良上升,需要借助消费贷款提升业绩的双重后果。
“放量很快,半年就可以冲到上百亿,不良还低。”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如是表示。
不同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打法有所不同。蚂蚁金服在2015年推出“互联网推进器”计划,引入银行、理财和保险机构。例如,邮储银行与蚂蚁金服和腾讯在合作提供线上消费金融服务并搭建线下新零售体验中心。
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中指出,互联网金融借贷近年来发展尤其迅速,在弥补传统金融服务不足、便利居民借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部分居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征信不完善,过度借贷,造成逾期无法偿还。
那么,互联网贷款的规模到底有多,资产质量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蚂蚁金服旗下的主力消费信贷产品——蚂蚁花呗,目前账单分期、交易分期的户均贷款大约为1600元、2500元。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蚂蚁花呗整体逾期率1.54%,不良率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