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數據網上跑權力晒在陽光下

发布时间:2019-11-26 00:28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數據網上跑 權力晒在陽光下

像一張無形的保護網撒向祖國的南疆,一套全新的“天津援疆項目資金信息化管控系統”(以下簡稱“系統”)近日在天津援疆前方指揮部上線,把過去依靠人工填表、跑腿審批的援疆項目資金管理的“土方法”送進了歷史。

這是天津市審計部門運用“科技+制度”的辦法,為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打贏脫貧攻堅戰而著力推動打造的一把“利器”。

天津市審計局分管局領導解釋:“不是簡單地把紙上的數據搬到網上,而是用信息化、大數據的方式連通一座座信息孤島,將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數據集納整合在同一平台上。”

這將改變以往項目資金管理跨部門信息不對稱、資金撥付效率不高等問題,讓每一筆援助資金能夠及時、高效地用在“刀刃”上,讓老百姓盡早享受政策帶來的實惠。

老辦法效率不高、跨部門信息不協調

天津對口支援的是和田地區最偏遠的策勒、於田和民豐3個縣。因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側,終年風沙漫天、處處沙漠戈壁,當地多年陷入貧困,很多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脫貧難度較大。

為幫助當地盡快甩掉貧困的帽子,近年來,天津動員全社會力量累計投入50多億元,一筆筆援疆資金像一把把鑰匙,在就業、教育、民生、產業發展等各個領域一點點改變當地的落后狀況。

天津市審計局投資審計一處干部王凱和十幾名同事每次都要在那裡待上半個月,跟各種數據和表格打交道,跟田間地頭的百姓聊家常,目的就是要盯緊國家重大政策措施到底有沒有落實落地,每一筆援疆資金到底用在了哪裡。

天津市審計局投資審計一處處長游亞宏算了算,按照十三五規劃,天津援疆項目共有百余個,“分解到縣一級的項目裡還更多”,按照老辦法,要想把十幾個億甚至二十多個億的資金審個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往採取的是抽審的方式,可總有抽不到的地方”。

他記得2011年天津審計工作人員初次到和田時,當地大部分還都是用手工記賬,很多還用的是維吾爾語,審計起來難度非常大,“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推動當地逐步走向記賬電子化、數字化”。

而對王凱和他的同事們來說,每次至少要花3天時間,埋頭在堆成山的數據中進行比對,干的就是一件事——把財政的資金和項目對上號。也就是說,要捋清楚每筆錢到底用在哪個項目上。

審計部門近年來在援疆審計中發現,以往的項目資金管理方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對口援疆任務需要,權責不清、同一事項重復審批、資金撥付效率不高、跨部門之間信息不協同等一系列問題,影響資金使用效率。

數據網上“跑” 援疆項目資金建起“防火牆”

對於負責援疆項目資金管理的援疆干部來說,每個月幾次穿越沙漠報送審批表,是工作常態。事實上,為了降低資金管理風險,天津援疆增設了按進度撥付的二次審批環節,同時也產生了新問題:審批環節過多過長,因多種情況導致簽批延誤時有發生,影響審批效率。

援疆三縣距離前方指揮部,最近的100多公裡,最遠的300多公裡,由於涉及審批環節較多,送表的工作人員每次至少需要在和田市住宿一晚。粗略測算,完成一次審批需要花費的交通費、住宿費、餐費等至少上千元。而同一項目從首次撥款直至全部撥付到位,至少需要審批3次。耗時少則3天,長則10天半個月。

2018年9月,天津市審計局援疆審計調研組專程在和田召開座談會,強化審計整改任務,提出推動援疆項目資金的信息化管控,向信息化要資源,向大數據要效率,是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在信息化基礎薄弱的和田地區建成這樣一套系統,壓力非常大,剛開始的時候,晚上經常失眠。”當時剛剛被派到和田的天津市審計局援疆干部林浩,進疆后一直在和援疆同事們嘗試探索一條最適合援疆實際情況的信息化管控新路。

他們發現,難度最大的地方在於,必須要完成對全業務鏈條的梳理和再造,“這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年來,林浩和同事們多次到和田地區和東三縣相關部門開展調研,到大型企業、銀行上門取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經過7多個月的系統開發、測試,天津援疆項目資金管理信息化管控系統終於建成上線。

系統上線后,不僅讓所有項目審批和資金的數據信息能在互聯網“高速路”上跑起來,給人工“跑腿送表”的歷史畫上了句號,也將援疆前方指揮部的日常審批、統計和后方的審計監督融為一體,進一步扎緊內控制度網,筑牢援疆項目資金的“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