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文化漫谈】 互联网师道

发布时间:2019-11-15 16:24来源: 网络整理

都说记者要成为多面手,写写之后才发现,做记者何止需要多面,简直需要全面。当然,这个全面不仅是对你自己能力的一种要求,也是记者职业带来的馈赠。

采访工作充满了挑战性与未知性,高强度的工作会时常感到充实,但会让脑子空空如也;丰富的阅历也会时常看到光明,但下笔却漆黑一片。

问的不够多面,想的不够全面,怎么办?知识付费成了一项通关法宝。

下拉小程序,无意间发现囤了各类学习小程序,有音乐鉴赏、屠鸭英语、围棋教程、知乎大学、儿童心理教育,再翻翻支付宝,还有不少APP课程的账单。

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各类课程用音频、视频、直播、图文的方式输出并收费,用这样的“付费知识”值得吗?

其实早在千百年前,古代人就已经养成了心甘情愿为知识付费的习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载体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师者从书本、课堂中走出来,来到了手机里,知识的生产门槛降低,传播门槛降低、传播渠道激增,“师者”这个古老的概念正焕发出惊人的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的本质在于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的确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而且为优质内容甚至是含金量高的调查研究付费也值得。

似乎进了余秋雨的在线课堂就成了他的学生,买了“罗辑思维”课程就成了罗振宇的弟子,听了罗永浩的创业课就能创造一个XX科技。听讲座、学技能、充实内涵、提高素养,总有一款课程能打动你,并最终掏钱消费。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也越发容易患上知识焦虑的毛病。上学时,从小就被教育“知识改变命运”,如今成年之后又怎么能错过任何有可能改变命运的知识呢?

明明知道这些课程对自己可能没有用,但还是控制不住地去买课。为知识付费,就像“双11”购物一样上瘾,之后就抛之脑后。

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因此在面对各种各样不学就会遗憾终身的课程时,失去了最起码的判断力。

逼着自己订阅、问答、进群打卡、一起学,也许能提高一时的上课积极性,但不要妄想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知识付费更应该让人觉醒的是“独立思考,自我总结,持续学习,保持勤奋”。不管怎样,请记住你到底为了什么而出发,这样最终才能更好地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