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入冬”?
发布时间:2019-11-02 21:59来源: 未知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共享经济”成了创投圈最热的名词,几乎整个创投圈都在围绕“共享经济”做文章。
风口之下,无理性可言。创业者不论从事任何项目,必和共享沾边;投资人看到共享,宁可错投,不可错过。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各种共享项目层出不穷,喧嚣不断。特别是共享单车,成为这一轮共享经济最大的风口,火得一塌糊涂。
然而,随着气温走低,迎接共享单车的将是又一个寒冬。和共享单车的境遇类似,共享充电宝、共享健身房的日子都不好过。
共享单车成为活跃话题以来,其品牌的创业死亡名单也在不断加长,很多品牌顺流死亡。
猪被吹上天的时候,人也被吹晕了。早已失去对于商业本质的思考,不去关心到底是否是真实需求,商业模式是否合理和有价值。
今年3月起,共享单车品牌掀起了涨价潮:提高起步价、缩短起步价时段、增加月卡费用……
此外,共享雨伞也由每小时1元涨到了3元。
还有,共享充电宝价格涨幅更为凶猛,在交通枢纽、景区、酒吧等客流量较密集的场所,部分机柜甚至出现了每小时4元到6元的定价。
纵观整个共享经济领域,从2015年快速兴起至今已成一地鸡毛,涨价成为各品牌不约而同的选择。
对于共享经济是否“入冬”,也有人说,真是莫名其妙,共享经济从未有暖春,又何来寒冬?还没有繁荣,又岂言萧条?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共享经济的投放规模和能否盈利之间,是不成正比的。因为现在的共享经济都是建立在互联网属性之下,其本质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
共享经济的确是一个好的 Idea,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愿意去那些共享平台尝鲜,主动拿出自己的闲置物品,与其他人分享。
可是,如果把共享这个 Idea 用于商业化,你会发现:良好的愿望催生了共享经济,可是,当我们想要共享有形商品,却没办法克服交易成本时,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租用平台们的消亡。
文章转载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