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贴吧到豆瓣,互联网群众运动的死与生
发布时间:2019-10-16 12:45来源: 网络整理距离豆瓣两大娱乐小组被雪藏、广播功能停用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截止目前,被雪藏的豆瓣小组已经超过50个,广播功能仍在封禁之中,据称20号左右恢复。
消失的流量大组和广播功能,让豆瓣用户陷入了集体恐慌。作为国内出了名的慢公司,豆瓣在商业变现上一直保持谨慎,对小组和广播的管理也十分宽松。官方的“无为而治”,让豆瓣小组在近几年日益壮大,拥有60万组员的豆瓣鹅组成为娱乐圈风向标。爱用广播的人群也越来越圈子化,分化成无数个小众群体的自留地。
很长一段时间,小组用户和广播用户在豆瓣上各玩各的,彼此相安无事。但这种表面上的和谐在10月6日画上了句号。小组用户指责广播用户和豆瓣管理层“屁股歪”,不爱国;广播用户则认为小组用户饭圈思维严重,都是小粉红和爱国贼。
关于豆瓣遭此大劫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一说是上层施压被迫整顿,一说是豆瓣自我阉割断臂求生。不管原因何在,根源都指向一个词:政治化。
早在去年,豆瓣鹅组就因为讨论时政话题被封禁一个月,此后消停了一阵。今年随着国庆来临,组内讨论敏感话题的帖子激增,虽说绝大多数都是爱国帖,但仍逃不过被雪藏的命运。须知此次被雪藏的“大船开起来”小组,就是豆瓣上出了名的爱国小组,帖子内容又红又专。
无论立场,红黑俱灭,就是这次大整顿的最终结果。一直以来,豆瓣官方夹在小组用户和广播用户中间,既要靠八组、瓜组等娱乐大组吸引流量,又要照顾传统广播用户的使用体验,时常陷入两难。
小组用户:饭圈思维入侵,政治娱乐化
豆瓣广播用户和小组用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内部运转的方式也相差很大,但却走向了相同的道路。这和豆瓣的产品设计有很大关系。
相比封闭的广播圈子,公共平台鱼龙混杂,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由于用户发帖量大,个体很容易被群体所裹挟,如果官方不做强运营,带节奏的言论会满天飞。
八组被雪藏后,组员开始警惕带节奏的言论在《群体的智慧》一书中,作者提到,产生群体智慧需要满足四个要素:多样性(个体数量和类型足够丰富)、独立性(保证个人观点不被他人左右)、分散化(确保个体的权利和地位)、集中(汇集群体中个人的信息和智慧的机制)。
以此为标准,小组用户较为多元,但独立性较差。在对大部分公共事件的讨论上,豆瓣用户都还算理性。只有一个地方例外:日益饭圈化的八组。
早期的八组用户还比较多元,许多人都是传统的书影音用户,对娱乐八卦感兴趣但不狂热。但随着饭圈文化的兴起,追星女孩大量涌入八组。再加之八组影响力扩大,水军比例也越来越高。这两类人群十分活跃,且非常同质,发言极具煽动性。许多“路人”受到影响,思维方式也开始饭圈化。
综合八组中多个调查成员属性的投票帖,可以大致勾勒出八组成员的画像:以24~29岁女性为主,整体学历较高,有一半以上成员有喜欢的明星。她们在八组无话不谈,从娱乐八卦到社会话题,想法越来越趋同。
具有相同特质的人聚在一起很容易做擅长的事情。这一代年轻人的一大特征是,面对外敌时十分团结,且行动力极强,追星女孩尤甚。支持扒出许豪杰恋童癖的豆瓣网友沉默如海,支持起诉朱军性侵的“弦子与她的朋友们”,打假盒子实验室销售三无蛋糕……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八组成员身上展露无遗。
但真正让八组人民空前团结的,还是海外势力的“入侵”。正如《狂热分子》中所言,"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共同的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一个理想的魔鬼还应该是个外国人。为了让国内的敌人够资格当魔鬼,必须把他说成有外国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