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互联网重塑公益

发布时间:2019-10-11 23:56来源: 网络整理

“我们起步晚,需要时间去接纳这些理念与思维意识层面的内容,但比较可贵的是,中国的公益事业是跟着整个互联网的形态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点。”刘彦昆对记者说。

作为业内人,刘彦昆们看到,有了互联网作为工具参与进入公益事业,有利于进行传播,促进人们参与、提升公益事业效率。“能够影响到的公众的范围可能是超越过去国外几十年的那种做法的。”她说。

与商业不再割裂

“企业原来是把商业和公益割裂的,商业就是商业,公益就是公益,现在有很多(不同)的意识、商业向善这样的提法。”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红涛曾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2019社会责任论坛上表示。

陈红涛谈及企业从事公益事务的新现象时说,10多年前,在国内企业经营过程中,每年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专人负责等情形实际就已出现。“近些年‘企业社会责任’得到了认可,大家走进了战略性的参与公益的阶段。资金的投入有了很稳定的保障。设了比较高级的CSR部门,部门负责人直接向老总汇报。”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刘彦昆认为,企业对公益的重视,一大原因在于创业群体的改变。这一代企业家不少有留学背景,受过国外公益文化浸润,追求社会认同感,当回到国内创业后,能够在创业途中,就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思考企业如何能够走得更远。她表示,趣头条成立三年,有专职做CSR的同事来推动这事,“可见这件事情在企业内是达到了怎样的一个高度和共识”。

实际上,公益也在促进商业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存在诸多平台型公司,增加用户黏性是它们发展的重中之重。

公益事务具备为企业吸引与留存用户的价值。《中国互联网公益》认为,对于企业而言,用户阅读新闻等行为与自身业务强相关,可以提升业务平台黏性。同时,与社会责任挂钩,有助于获得社会责任品牌认可度,作用于企业形象。总体而言,“推行的投入产出比较高,因此很多企业尤其是新进互联网公益行业的企业,都愿意从‘业务+公益’的结合开始尝试”。

公益业务,同时也为一些企业塑造商业模式搭建了想象空间。

蚂蚁森林将人们的环保意识进行了量化,其负责人窦涛在2019社会责任论坛上谈到行业变化,他表示,现在很多品牌看到公众参与的量级跟规模的时候,会重新思考自己过去的商业模式,思考如何让企业天然具备的公益属性能够跟商业有机结合起来。“公众参与是一个先决条件,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先做了公众参与,让大家识别到了,企业的参与度就会慢慢参加。”

“对于蚂蚁森林的这个模式,不止我一个人好奇,我想大家都在想,这一亿棵树之后,蚂蚁森林未来的发展是什么样子?”窦涛发出疑问。

蚂蚁森林还在思索,而对于具备筹款类业务的水滴公司、轻松公司等,如今已经形成以保险业务作为支柱的变现方式。

据本报记者了解,更广义来看,传统的公益基金会,如今也正在寻求运用互联网技术,或与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以推进公益事务。

公益行业正在向前发展,对于大众而言,商业公益的观念,渐渐不再陌生,但仍然不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