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2019年8月23日答记者问(上午)

发布时间:2019-08-23 21:17来源: 网络整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江苏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近期又出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请问,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方面江苏如何规划,将会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娄勤俭: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谋划、推动的重大战略,担负着东部地区率先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国家使命,也可以由东向西更好地辐射中西部,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对于江苏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江苏始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响应者、有力推动者、坚定执行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以后,我们认真抓好贯彻,取得了不少新成果。比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贯通长三角的南沿江高铁已经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苏通嘉铁路等项目进展非常顺利。目前,江苏与沪浙皖之间有11条省际“断头路”正在加快打通。比如,产业协同与市场统一方面,科技、产业、金融、市场、人才等合作机制正在加速构建,像上交所科创板的第一股就是苏州华兴源创公司,目前科创板受理的企业中江苏企业就有2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江苏制造与上海金融紧密对接,迸发出强劲的动力。比如,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方面,江苏450家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徐州、盐城、南通率先实现了与上海门诊的异地结算。江苏的吴江、上海青浦和浙江嘉善等地的跨省公交线路初具规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必须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上个月我们召开了省委全会,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专门部署,出台了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省内全域的“六个一体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别强调做好三件事:

一是格局要大。坚决完成国家交办的事,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事就是中央交办我们的任务,所以一定要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按时按质切实落实到位。

二是胸襟要宽。主动做好共同的事,凡是涉及跨区域合作的事情,定政策、搭平台、抓项目、干事情都要想到“邻居”,多考虑兄弟省市的关切和需求,真正做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三是节奏要快。规划方案已经确定,关键在于干,发扬“敢为人先”的“张家港精神”,抓紧办好自己的事,为长三角一体化做出江苏贡献。

这是我们近一段的工作,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美丽富饶的江苏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致力于共同富裕过程中一直为社会所关注。我们注意到,省委、省政府正在把苏北的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牛鼻子”工程在抓,请问这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目前的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样的打算?谢谢。

娄勤俭:

这个问题我来答。因为吴政隆省长先去江苏工作,我后去,从外来的这个角度看江苏,有时候往往能发现优点,也能发现缺点。

首先,感谢记者非常敏锐地注意到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补短板的问题,你提出的问题正好是我们的短板。早在1983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以苏州发展变化为例证,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相较于苏南,江苏全面小康短板在苏北,苏北的短板重点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住房条件。我到江苏以后进行了调研,看到了一些房子很多都是单砖石棉瓦结构,我去慰问一个退休教师老模范,去的时候是冬天,房子里非常冷,如果说住这样的房子算是小康的话,在江苏是说过不去的。去年,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苏北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农房就有近50万宗,其中大部分是年代久、面积小、质量差的单砖房,甚至还有危房。这里面有各种情况,当初在茅草房改为单砖房的时候做得不错,解决了住和遮风挡雨的问题,但是与小康社会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如果我们不重视,等国家这一轮扶贫搬迁结束后,苏北农村住房保障可能会成为全国较差的地方,这是个严峻的现实。当时大家还不觉得,后来通过解放思想,按照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检查我们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以后,大家都认为江苏确实到了该补这个住房短板的时候。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北老区人民十分关心,嘱托我们要让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江苏发展是走在前列的,要做就要有一定的示范性。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把集中居住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一体考虑。

二是顺应城镇化规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进中心镇、进中心村,推进城乡关系重构。

三是完善服务功能,统筹就业、社保、入学、就医等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四是注重乡村肌理、文脉传承、生态协调,让群众能够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早日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