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难,但产业互联网的量,远大于消费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08-10 23:21来源: 网络整理过去几年,在互联网大军的强势竞争下,传统产业似乎遇到了很大的困境。
然而,到了2018年,互联网人却纷纷曝出进军传统产业,一场由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可能正在颠覆你的认知。
上周六,产业数字化栏目第一期《小镇:我们已经不一样了 》,我们一起走进小镇感受了那个越来越多企业同台竞逐的产业江湖。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如何通过数字化实现平等对话、融合。
“继海澜之家之后,近日,绍兴一家纺织企业也宣布为自家染缸装上了一颗聪明的大脑了!”
随着这则消息铺天盖地的袭来,24小时监测、数据化驱动、精细化生产、自身全程控货等关键词也渗透进了传统经济的典型代表——服装行业之中。
“印染”大脑是中国轻纺城集团纺织产业大数据中心联合一批试点企业,对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探索。
所谓印染大脑,是指运用人工智能装备,通过精准分析采集数据,痕迹化管理染色、花样设计等操作,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实现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解决一次合格率低等问题。
无论是海澜之家还是“印染”大脑等传统企业利用大数据、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高产品的产出和效率,都不是巧合。
这些物种崛起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互联网大数据在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驱动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变革,推动制造行业向网络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产业数字化并非新词汇
产业数字化有多个称呼,有人称其为“需求侧的数字化和供给侧的数字化”,也有人称其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还有人则直接用“产业数字化”来概括自己现在和未来要做的事。
通俗地说,产业数字化就是数字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应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连接、重构。
事实上,如果你对互联网的历史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产业数字化并非新鲜词汇。
早在2000年,美国的沙利文咨询公司就提出了有关产业互联网的设想,但因当时受技术所限,这一设想并未被广泛接受。
直至2012年,通用电气公司发布了一份报告,重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介绍,它才逐渐被业界重视。
实际上,“产业”和“工业”在英文中都是industry,产业数字化最初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工业,所以,在早期的中文文献中,产业数字化常被译为工业互联网。
不过,如果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史,就不难发现它的应用领域并不仅限于工业。
早在2012年通用电气公司的报告中,就涉及了航空管理、医疗等领域。
《2019数字化趋势报告》指出,当前数字化的应用领域正从互联网行业向政府、金融、零售、农业、工业、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等行业深入。
消费互联网化影响需求侧,产业互联网可直接影响供给侧。消费互联网是to C,产业互联网是to B。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互联网通过连接和分享完成市场教育和消费端的认知,并以此造就了一大批以前端展示信息为核心的企业。
如电商平台、资讯平台、社交平台、交易平台、支付平台等,微信、淘宝、京东、美团、滴滴等巨头企业拔地而起。
互联网随时服务着我们的生活,堪称“万能”,这就是消费互联网。
产业数字化则不同,它服务的对象从C端到B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它是人口红利渐逝后互联网的第二次折叠,是消费数字化的延伸,在上半场互联网和用户基础的加持下,服务B端。
相较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体量更大。这一点从两者的连接数和APP需求量就能窥见一斑,消费数字化的连接对象主要是人与PC、手机等终端,连接数量大约为35亿;产业数字化连接的对象则包括人、设备、软件、工厂、产品及各类生产要素,其潜在的连接数量可达几百万;数据统计,在工业领域,产业互联网的APP需求量可达6000万。
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产业互联网的意义要比消费互联网更为重大。
从功能上看,消费互联网主要是通过连接消费者,帮助既有产品实现更高效的销售和流通。
尽管它也会对生产环节产生促进效应,但总体来说这种影响依然是间接的、有限的。
相比之下,产业互联网对生产的影响则更为直接,也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