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的崛起 入局玩家与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7 17:34来源: 网络整理互联网保险在去年经历良多,行业种种动作的背后究竟有何深意?互联网保险未来将如何发展,如今的痛点为何?下文将给出一个解答。互联网保险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在2017年成为了一个新风口,资本与互联网巨头都对其青睐有加,纷纷入局进行市场抢占。目前的互联网保险战局上都有哪些公司在埋头奋战,战况如何?流量巨头们入局的背后有何更深层次的原因?互联网保险未来将走向何方?“一本财经”的撰稿人艾格通过梳理2017年互联网保险领域的发展态势,对以上问题做出了解答。
以下是亿欧智库为您带来的精选分享:
互联网保险一直是互金领域的特殊分支。此前行业的发展,一直平平淡淡,这和保险是弱需求的本质有关。2017年,却成为互联网保险的一个拐点。这一年,流量巨头几乎全部杀入保险领域,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另外,众安保险的上市,让沉寂一年的互联网保险估值飞涨。
不温不火发展两年的互联网保险,终于到了爆发前夜吗?
公司盘点
现在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玩家,主要分为三大派:
一派是持牌系
,他们手握互联网保险牌照,背靠强大资源,有先天优势。
持牌四大机构:
第二派,巨头系。
巨头几乎都参与到互联网保险的战局中。从BAJT的保险布局来看,最为激进是蚂蚁金服,截止目前,其手中已有6张保险牌照。而腾讯与百度,也相继以设立和投资等方式进军保险领域。比如,信美人寿、和泰人寿、微民保险代理和黑龙江联保龙江保险经纪等。而京东,也已上线京东保险平台。
第三派,就是创业系。
总的来讲,2017年依旧是互联网保险创业系,迸发式前进的一年。保观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保险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34起,过亿融资6起。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得到行业大佬的支持。如小雨伞保险、大象保险都获得天士力集团的投资。
保险公司排行榜:
模式分析
互联网保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行业处于积累期,每个模式都存在难点和掣肘。
1、 To C:流量成最大掣肘
资本对保险项目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但忽视了保险的本质——保险是一个低频、弱需求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可有可无,不是硬性痛点
to C模式,是互联网保险平台比较常见的创业模式。但在互联网保险领域,纯粹靠流量的to C模式,突围乏力。某互联网保险的高管透露,近一年,他们员工从几十人增长到几百人,并试图通过广告拉动销售,结果转化率极低,大部分员工无事可干。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保险产品的广告流量转化率低,仅为3%-5%左右,也是因为其“弱需求”的实质。即便有些流量,转化也极为有限。模式单一、突围无力、流量有限,导致现在大部分互联网保险平台,都处于亏损阶段。据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前5个月,21家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出现下降,最高至42.1%。
2、 toB:逃不开供应商的宿命
toB模式,就是和场景结合,通过toB再toC的模式,针对一家公司的用户定制保险,通过销售再触达用户。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每个场景的用户需求相近,可以做到精准定位、投放。而劣势在于,定制化服务,可能永远只是保险供应商。一个供应商的忧伤,是很难规模化,需要一个个渠道去谈判。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渠道掌握着场景和流量,占绝对话语权,互保平台多沦为附庸。比如,与拥有场景、流量的携程与去哪儿合作,他们有流量和话语权,必将拿去利润的大头。业内人士透露,在线旅游网站卖一款价值20元的保险,保险产品的成本可能仅5元,“另15元被渠道拿走”。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强调“用户”的重要性,让人尴尬的是,这些toB的模式,很难获得自己的用户。“我们看到的规律是,toB的公司想迅速做大,是很难的”,该业内人士称,所以,大B的玩法,需要跑马拉松的耐心和毅力。
3、 toA:用户黏性很难保证
短期内,保险代理人还不可替代。
toA,就是针对保险代理人提供服务。在传统保险领域,西装革履的保险代理人令人纠结:一方面,他们素质良莠不齐,过度的推销,让客户有抵触心理;另一方面,人身险、重疾险等复杂的保险规则,又确实需要 “人与人,面对面”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