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通缉前员工的互联网大公司们
发布时间:2019-07-15 03:17来源: 网络整理很多人收完一个快递就被告了——签收的记录,将真真实实地,成为前公司起诉你违反竞业限制的证据。
4 月的一天,某互联网小巨头高层召集下属,紧急清空了一位离职员工的系统权限。这位离职员工曾是掌握核心数据的某运营线负责人,在离开公司时没有签竞业协议。得知其加入竞对某新兴业务后,该公司开始了一轮信息清扫。
经过这轮有惊无险的清扫之后,这是这家行业巨头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始,规模化地向员工启动竞业协议。从今年 5 月开始,无论基层员工还是中高层,只要了解其要去竞对,就会收到该公司寄出的竞业协议告知书,公司会给出月薪 50% 的补偿。
竞业协议,是指公司通过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禁止离职员工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内,加入与原公司有业务竞争的公司,包括员工自行创建的与原公司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
竞业协议存在已久,是公司抵抗挖角的合法武器。过去竞争不激烈的时候,多数公司并不会大规模和员工签竞业,或者签了也往往不执行。
这三年,随着大小巨头都在扩展边界、竞争加剧,边界不断碰撞、挤压。各家公司的竞业限制开始普遍化。对内,竞业渗透的层级越来越多:从高层到基层,甚至到实习生;对外,竞业对象越来越广:从直接竞争对手,到相关领域几乎所有公司。
《财经》记者还拿到一份某厂骨干成员(非中层)的竞业合同,名单里包括了 90 家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大到千亿市值的巨头,小到 10 亿人民币的创业公司,覆盖从搜索、C2C 业务、门户、浏览器、地图、无人车、第三方支付等多个领域,可以说 " 竞无可竞 "。
竞业协议是一种合法的、成本极低的方式,于是互联网公司用它来把人才——竞争的核心资产牢牢锁在公司,当人才留不住了,公司也要用尽全力保证其他公司没有机会获得他们。
2018 年开始,因竞业限制被起诉的案例越来越多。
很多人收完一个快递就被告——寄信人是假的,文件是假的,快递员可能是也是假的。但签收的记录,将真真实实地,成为前公司起诉你违反竞业限制的证据。与之相对的应对策略是,新公司提供改名等竞业保护、应诉服务,甚至高额赔偿金。
正如《文明》这款游戏中,文明在扩张中,终有一天会接壤和冲突,而游戏胜利,是必须摧毁其他全部的文明:强者恒强、赢家通吃。
大范围、无底线的竞业限制,已经成为了独特的中国商业现象。这些明星的独角兽、巨头们,他们的增长有多迅猛,他们对人才就有多渴望;他们对掉队有多恐惧,他们对竞业的需求就有多强烈。
图 /《文明》系列最新游戏
" 竞业,就是公司留有搞你的权利。" 一位巨头 HR 对《财经》记者说。
竞业限制是保护公司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法律手段,尤其针对掌握商业机密的人才。竞业限制启动后,公司会支付补偿,规定在年基本工资总和的 30% 以上,按月发放,连续三个月不发,则竞业协议主动作废。
和很多数人理解的不一样——虽然看上去麻烦,但竞业协议其实执行成本并不高。
首先,说服成本不高。对于普通员工,竞业协议本应是自由约定、自愿签署。但事实上,谈判时,公司和员工的力量并不平等,而且多数人不会认真阅读竞业协议的条款,甚至不知道有协商的可能。
如果是期权协议中的竞业条款,员工往往没有选择。而没有期权的员工,可能会在入职时连着劳动合同一起签竞业条款,或工作期间被要求签字。
不同部门和工作岗位对应的竞业对象不同,因此很多人会在升迁时被 HR 要求签字。员工如果拒签,有的公司则会拖着不给升迁或离职。
某互联网公司曾有一个竞业协议案件,当事人在协议上落款处写了大大的 " 不 " 字,并拒收补偿金和竞业协议通知书。但最后仍然被法院判应履行竞业义务。
只要入职时签了竞业禁止协议,离职时是否要求员工遵守竞业限制义务,主动权完全在公司,公司只要每月发放竞业限制补偿金,员工即需要遵守竞业限制义务。
" 一个好的 HR 会让你签字的。" 一位签过竞业的前字节跳动员工对记者说。
其次,支出成本也没有想象中高。公司也不是一定要发钱——协议中往往会规定,员工要给出新公司的合同以证明他没有去竞对,公司才会持续发放补偿金。
据《财经》了解,很多公司在收到合同、确认其不在竞对后,就会停止发钱,主动作废协议。或是在倒数第三个月停止发放补偿,比如 1 年竞业,只发 9 个月——连续三个月不发,协议才算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