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健康”助力中国新医改
发布时间:2019-07-01 01:46来源: 网络整理中新社北京6月30日电 题:“互联网+医疗健康”助力中国新医改
中新社记者 李亚南
“我调整它(股骨外旋)的度数,但会不会在这个过程中对髌骨关节造成影响?”
“不会的,因为这个外翻膝的髌骨关节本来就是错位的。”
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台骨科手术正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同时进行。与常见的手术室相比,这里的手术室多了高清摄像头、大屏幕,主刀医生还佩戴了穿戴式语音通话设备。
资料图:“互联网+医疗健康”。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记者日前探访获悉,进行手术的患者股骨发育畸形,主刀医生正通过网络与实时在线的北京某知名医院专家讨论调整方案。
在医院的另一个房间,值班医生也面对着一台大屏幕,屏幕的那边是银川市大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患者在社区医生的陪同下,正通过在线互联网门诊接受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的诊疗。
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信息,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自2018年获批以来,已构建起从自治区覆盖到乡村的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上接国家级医疗单位30家,下联自治区、市、县、乡级医疗机构225家,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低成本、可复制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推动下,有效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尽力让当地民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曾经医疗资源相对落后的宁夏已经站在了中国新医改的前沿。
200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标志着中国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十年过去,新医改尽管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一些地方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诊所“门可罗雀”的状况仍未改变。
信息技术怎样助力破解医疗健康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痛点”?
2018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保障等深度融合,多措并举完善支撑体系、加强行业监管,满足民众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此外,支持社会办医与公办医疗机构合作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也成为中国官方近年来拓展社会办医空间、深化新医改的重要举措。
而其中,互联网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2017年发布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提出,发展智慧健康产业,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如今,这些政策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在北京,患者只需关注“京医通”微信公众号,就能实现21家市属医院的预约挂号;在武汉,武汉市中心医院联合阿里健康等共同打造的“未来医院”于2019年正式亮相。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40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预约诊疗、检验检测结果查询、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2018年6月底前,全国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