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分析 | 撕下互联网企业不要中年人的遮羞布

发布时间:2019-06-03 20:47来源: 网络整理

  “过了35岁的,便宜也不要。”近日,一篇刷屏的报道让“职场中年危机”这一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以新换老”的人才更迭成为常见现象,尤其在一些技术急速更迭的IT和互联网行业里,中年人遭遇职场“天花板”甚至“被离职”的消息不时见诸网络。

  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这种把35岁就当做老年人,随时准备让其卷铺盖走人的场景多次出现。一般来说,互联网职场有两个顶点,一是互联网的职位天花板,还有一个是互联网的年龄线。如果没到35岁就能够到职位天花板,也许公司上市前还能混点股份,如果到了年龄还碰不到职位天花板,那就离滚蛋不远了。

  年轻力壮的“中年人”

  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正值壮年,工作经验丰富,为什么就不招职场待见?综合起来,无非就是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体力。人一过30岁,身体肯定不如20多岁的“愣头青”们,很多人都是保温杯泡着枸杞,开始了自己的养生生活。20多岁,包括萧峰在内,很多人能做到晚上通宵,第二天可以直接去上早班,过了30岁你再试试?

  30岁一到,很多人身体的各种毛病开始慢慢躲起来了,颈椎病,肩周炎,小肚子也慢慢的大起来了。工作的时候,也没法工作太久了,熬夜通宵一次,那可是大伤元气,好几天都缓不过来。而那些小年轻呢,熬夜一晚上,第二天啥事没有,毕竟年轻人体力好。

分析 | 撕下互联网企业不要中年人的遮羞布

  其次是精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年纪增长,自己牵挂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挤占了不少工作之外的精力。在刚刚工作的时候,父母尚年轻,身体还好,自己也未成家,这时候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甚至可以7乘以16的工作强度都没有问题,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但是年纪变大了,有了家庭,父母也慢慢老去,这时候考虑的问题就多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身体,工作已经不是自己的全部了,牵挂的东西太多了。

  再次是潜力。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最愿意招聘的就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有潜力,可塑性非常强,也非常好带。而那些中年人呢,工作那么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习惯。在面对新情况、新形势的时候,中年人未必能够及时调头,还不如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能够直接开始学习最新的东西。

  新员工刚进来,你叫他做什么都会做,很听话,另外,很多毕业生找工作都比较曲折,好不容易有机会,一般也会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工作,恨不得周末都跑到公司义务加班,反正在出租屋也是闲着没事干。老员工则不然,有自己的想法和特点,沟通成本肯定要高于新员工,再加上家庭的各种事,精力就被新员工比下去了。

  互联网虽然还没到市场饱和的状态,但是三、四线城市现在也渗透的差不多了,增长速度放缓,对于高薪的职位的需求自然就少了,加上每年211/985的毕业生,便宜的新生力量加入,可以替代工资高,又想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大龄老员工。

  以现在的管理流程与培训方式,大部分半脑力劳动的互联网职位培训一下毕业生,3个月就能上手,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终将取代大部分重复脑力劳动的岗位。

  丑化“中年人”,你亏心不?

  在中国,做个中年男人挺难的。前几年是嫌你“丑”,接着又骂你“油腻”。但就像有评论所说,“迫不及待地自命中年,却更像是一种习惯表达,目的是摆脱中年的阴影”,许多人渴望从中年焦虑中挣脱出来,最后又成了一场空喊。

  保温杯、枸杞茶、戴各种串串、发际线后退、衣服加大码……中年男人的生活似乎就这样被标签化了。只是“中年危机”大概就像中等收入陷阱一样,是个别人觉得你铁定会遭遇、但你自己未必有跳坑感受的复杂命题。

分析 | 撕下互联网企业不要中年人的遮羞布

  贴标签的调侃快说烂了,“中年油腻”话题的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三种叫人不吐不快的隐性逻辑。一是“上流阶层”的傲慢。坦白说,即便是要做到冯唐所说的“十个不要”,没有点经济基础也是很难实现的。舆情汹涌之间,铺天盖地对“中年男人”的质疑里,散发着俯视的、鄙夷的傲慢。

  二是“年轻崇拜”的夸张。一方面,流行话题的话语权大多在年轻人手里。以新浪微博为例,有数据称18至30岁的年轻用户群有2.26亿,占到了整个平台的将近80%。另一方面,社会为“年轻”提供了更多背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