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年人一个家而不只是一张床
发布时间:2020-08-11 10:05来源: 网络整理□记者王嘉译刘广辉
一位80岁母亲给4个儿子的遗书曾令不少人扼腕叹息,老人的遗书中写道:“谢谢你们照顾我,如果有来生,再也不见了……”不知何时,养老成了一个美丽而沉重的话题。
日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从2035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近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
“4-2-1”家庭遭遇养老困境急需医养结合服务
“在国内诸多城市,父母的养老问题成为独生子女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院长、科技部重点专项(医养结合)首席专家郑鹏远在“河南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暨乡镇医养结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大会及医养结合高峰论坛”上讲道。“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不仅有“养不起孩子”的担忧,还要直面“养不起父母”的焦虑。
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自古以来,我国以家庭式养老模式为主,这意味着赡养老人更多依靠的是儿女,而不是像国外那样依靠社会力量。随着社会发展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成为中国式养老的主要困境,尤其是“4-2-1”家庭结构(4个老人、夫妻2人、1个孩子)的大量出现,两个年轻人要肩负起四位老人的养老大任,使家庭养老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养老模式在国内崭露头角,如代际式陪伴、结伴养老、同居式养老、再就业养老、自主创业、时间银行等,但由于我国老年人基数巨大、未富先老、未老先病等特点,急需构建智慧化、规范化、普适性强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医养结合受政府高度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机构养老要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鼓励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并提出重点推进医护型养老社会建设,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包含医疗卫生在内的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全体的服务需求,开展老年人保健服务。
尽管此时医养结合这一概念尚未被明确提出,但在政策中已经开始对满足老年人康复护理的需求予以重视。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作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这一政策是我国医养结合政策制定的指导性政策,也是医养结合政策的原点。
相关政策频繁、密集地发布,体现了国家对医养结合模式的高度重视,各种社会资源被逐渐激活。围绕我国2.5亿老年人吃、穿、住、用、医等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医养结合渐入佳境。
三甲医院保障+强大康复专业支撑助力医养结合发展
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网络门诊合作二级机构紧急呼叫:82岁的张奶奶进行性胸痛越来越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当地医院不能解决。呼叫后,患者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诊,CT检查显示其食管第二个狭窄处有异物,一旦危及主动脉,将导致大出血,有生命危险。
郑大五附院利用三甲医院医疗资源做后盾:血管外科与消化内镜中心快速植入胸主动脉全覆膜金属支架,在消化内镜下取出异物。张奶奶这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张奶奶的经历表明,办养老院,潜在的医疗风险是存在或不可预测的,三甲医院强大的医疗资源是医养结合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具有百年历史的郑大五附院建院于1915年,是河南省首批进入全国三甲医疗机构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是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中建院最早、历史最长的一所大型综合医院。
谈及为什么要布局医养结合,郑鹏远院长在全国各地的讲座上给出了答案:部分三甲医疗机构(如康复专业实力较强的医院)抽出部分精力在医养结合方面引领行业、制定标准、培养人才,发挥三甲医疗机构应有的作用。
精准的顶层设计与定位给医养结合实践指明了方向,郑大五附院充分利用三甲医疗、强大的康复及互联网等综合资源优势助力医养结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