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车宁:蚂蚁链诞生或将为信任互联网打样

发布时间:2020-07-23 20:15来源: 网络整理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车宁

  随着国家新基建战略的推进和产业互联网的升温,区块链领域最近持续火爆。7月23日,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杭州宣布,蚂蚁区块链正式升级为“蚂蚁链”,致力于重构数字经济的信任体系,让区块链像移动支付一样改变生产和生活。

车宁:蚂蚁链诞生或将为信任互联网打样

  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是摆在技术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由于和比特币的天然联系,区块链的早期发展和数字(虚拟)货币纠缠在一起,致使社会大众及监管机构对其的印象往往与“炒币”挂钩,客观上对区块链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甚至阻碍的作用。蚂蚁则在当时另辟蹊径,相信区块链只有与实体经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自2015年来,已在公益捐赠、跨境贸易、医疗票据等五十余个场景多有建树。

  也正由于发展之初与数字货币的联系,区块链在文献中经常被表述为“价值互联网”。区块链不仅能建立信任,还能传递信任。而信任传递的过程也往往是价值产生的过程。回溯历史,正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网络支付的出现,提供了消费互联网爆发的信任机制,使得分隔两地、彼此匿名的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基于担保交易中介而放心进行买卖。同样,在蓄势待发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也需要新的信任机制来解决B端客户的信任问题,建立新型生态体系、激活企业数字发展潜力。而这,正是蚂蚁链所期待发挥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推动区块链技术规范应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这些规范及其中对区块链的界定构成观察蚂蚁链的另一个视角。

  对于区块链,《规则》定义为“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防篡改、防抵赖的技术体系。”根据这一定义,首先,区块链必须是由多个独立主体共同维护的体系;其次,密码学是区块链的基石;再次,通过共识机制,实现数据存储的一致性,是区块链的核心功能;最后,“防篡改、防抵赖”是区块链有别于其它技术形态的价值所在。

  同样重要的,是上述定义中所“省略”的概念或描述,如“去中心化”、Token(通证)等,这些都曾经被认为是区块链的核心特征与主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区块链的初心是建立信任,而且是通过技术手段这一客观要素(区别于人为的主观要素)建立具有“强制性”的信任(不可否认的信任),而“去中心化”不是建立信任的必要手段。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区块链在中国的下半场可从蚂蚁链的推出算起,在这之后,服务场景而非炒币、信任而非去中心化应当成为我们理解、应用区块链的关键。

  无可辩驳,互联网对提升生产力起到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从消费模式的改变到人际间交往形式的改变,也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之为数字化进程。在过去十多年里,这一进程主要由移动支付推动,而今区块链可能发挥类似的作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围绕个人的消费互联网(2C)虽因资本、流量等红利逐步见顶而风光不再,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5G网等前沿科技及商用模式的发展,海量数据资产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寻求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正迅速由想象变为蓝图,构成互联网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然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依然横亘着诸多障碍,一方面,如前所述,产业互联网需要建立自己的信任机制以推动企业与市场最终完成从线上化、信息化到数字化的变革,并且由于企业需求的个性化和碎片化,这种信任机制还不能是中心化和单方面的。

  另一方面,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特征即为互联网(主要是物联网)驱动的制造。通过信息和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

  这一切离不开数据的流通和共享。产业互联网的爆发需要数据的驱动,需要兼顾数据本身的价值保护与流通中创造的新价值。数据在生成、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需要溯源、确权和保护,理想状态是“可用而不可见”,区块链当然具备实现这一状态的可能,但正是包括蚂蚁链在内的技术领先且可商用的项目使可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