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魏延安:互联网时代的乡村工业复兴 淘
发布时间:2020-07-21 17:59来源: 网络整理淘宝村是近十年重要的电商现象,既是农村电商的新兴领域,也是农村信息化的前沿阵地,深入地研究分析淘宝村的形成机理,总结其发育规律,发现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对于淘宝村本身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而对于依托互联网加快乡村振兴同样是有意义的。2015年,我们承担了活水计划“涉农电商研究——淘宝村模式与案例研究”课题,通过对淘宝村的实地调研和相关案例分析,进行了一些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了关于淘宝村的一些基本认识。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
从2009年首次发现淘宝村至今,淘宝村已经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各方说法不尽相同。我个人倾向于将其形容为——互联网时代的乡村工业复兴。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曾让中国农村掀起了工业化浪潮,也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发明。30年后,中国农民借助互联网,在乡村再次掀起工商业复兴浪潮。仔细观察淘宝村,非常重要的共性特点是——身在农村不姓“农”,两头在外。身在农村不姓“农”,即主要还是做服装鞋帽等轻工业产品,农产品有,但还不多;两头在外,即生产加工原料在外,销售市场在外。
淘宝村何以在网购时代脱颖而出?
总体看,便捷的互联网体系、低成本的创业优势和较为配套的电商生态,共同催生了淘宝村。其中,互联网与电商生态是基础,而低成本是关键。这一低成本的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村里的人工成本低。吃住都在自己家里,起步之初多为“父子兵”“夫妻店”“兄弟连”,没有工作时间限制,再苦再累,心甘情愿。
其二,村里的资金成本低。启动所需资金少,基本上都是亲朋好友集资,有天然的信用基础在里面,一般也没有沉重的利息负担。
其三,村里的土地成本低。往往前店后厂,屋前院后,简单搭建,照样生产出精美的各类“宝贝”;再要扩大的时候,村上划出一片地来,扩张成本低。
其四,村里的技术成本低。只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因为农村的熟人社会特征,迅速普及,最终成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态势,只是织网代替了点火,快递替代了烟囱。
其五,村里的信息成本低。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最终往往受伤的是农民,但铺天盖地的互联网极大地弥补了农民的信息短板,更重要的是,还有带头人的信息探路,“羊群效应”在淘宝村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淘宝村网上竞争优势尽显,特别便宜实惠,恰恰符合“实惠淘宝”的定位。
淘宝村诞生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这句话应用在淘宝村的身上也大体合适。几千个淘宝村的兴起,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柳暗花明,一种是无中生有,但以前者为主要模式。
所谓柳暗花明,就是说这个村本身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因为某种契机,在网上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早期典型的代表是河北省青河县的淘宝村,基本都干着网上卖羊绒制品这同样一件事,因为清河是羊绒之都,有这个基础。类似的还有义乌周边的淘宝村,以及大量的以服装鞋帽为主业的淘宝村。
所谓无中生有,是这个村因为兴起了电商,迅速催生新产业,将原来的产业替代。典型的代表就是江苏省睢宁县的东风村,原是收破烂的,后来在返乡创业“三剑客”的带领下开始网上卖仿制家具,不想再造出一个规模达几十亿的新产业来;类似的还有浙江省缙云县的北壶村,山沟里的烧饼村变成了网上户外用品专业村。
而对于“柳暗花明”型淘宝村,产生又可区分两种情形:一种是批发改零售,一种是外贸转内销。前者借助于淘宝网的平台优势,去除了繁杂的中间环节,与消费者面对面,对买卖双方都有利;后者则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外贸出口不利的情况下,借助电商平台,转移到国内市场。这也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什么广东初期没有一个淘宝村,后来却大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