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应回答好互联网提出的时代要求
发布时间:2020-07-15 04:12来源: 网络整理人民政协应回答好互联网提出的时代要求,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重要要求的生动实践,也是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自身建设的时代呼声。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由于信息流动、交换即时,让世界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人们畅游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不断浏览、提供和交换各种信息,表达、接受各种思想和观点,自发形成了各式各样由网络群体代言人推动的所谓“具有无政府客观特征的群体共识”。在这种共识影响下,广大网民对国家、社会、工作、人生的看法、说法不断变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关乎社会运行发展的社会心理调整,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共识产生深刻影响,最终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人民政协有责任和义务应对好互联网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人民政协要发挥统一战线组织作用,通过制度和程序安排,把网络群体代言人纳入政协组织。网络群体代言人主要是自媒体人、网络大V、知名人士等,通过发布各种观点和评价,提供各种信息和认知,形成热点话题,引发舆论热点,最终推动形成网络共识。新时代人民政协组织应该建立吸纳网络群体代言人的制度和程序,为网络群体代言人提供政协协商平台。比如,通过合法程序将有一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网络知名人士吸纳为各级政协委员,将网络群体代言人言行纳入政协协商平台;定期邀请网络热点话题发起人、自媒体人士、网络大V等,就网民关心的话题在政协开展协商活动。
人民政协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网民参与政协协商提供平台、渠道与方法。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是新时代给人民政协提出的新要求。很多网民虽然自称为“草根”,但网络“草根”反映的民意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网民来自老百姓,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政协要建立网民参政议政的制度和程序,也就是要为网民表达意见、参与协商作出制度安排。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政协要有从网络上征集和收集网民意见的工作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使广大网民了解如何通过网络渠道参与政协协商。
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构建保障网民走进政协的网络场景。让网民走进政协,不等同于把网民请进政协机关,而是通过“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建设,为网民创建走进政协的“网络场景”。目前,虽然各级政协组织已经开始重视“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建设,但从实践效果看,还不能满足网民对“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建设的现实需求。建设“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一方面,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另一方面要弄懂建设“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的路径和方法是什么。
从目前各级政协组织的实践经验看,建设“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的首要任务是把政协组织功能、政协委员履职过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形成网络资源。通过“数字存储、文本音频视频链接、网络管理”等互联网技术,为广大网民呈现一个数字化政协网络空间。其次,依托现有互联网技术,研究“数字存储、文本音频视频链接、网络管理”的模式和标准,探索并提出委员履职的网络形式、内容、渠道等相对固定的模式,探索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将委员履职过程智能化等。
人民政协回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几点设想
“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的内涵。我们可以把“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理解为“网上政协”,简单地说,就是把“实体政协”转变为网上“虚拟政协”。利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开展“数字化政协和智慧政协”建设,把人民政协有关的组织功能和工作载体有效地映射在网络空间上。现实政协组织发挥的作用、政协委员履职的过程和成果,均可以通过“网上政协”展现给广大网民,在互联网上展现人民政协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政协委员和政协组织网上履职行为,让网民在互联网上能够“看得见政协,找得到政协”。
如何搭建“网上政协”。搭建“网上政协”,核心架构要包括以下要素:全国各级政协参加的大数据云平台;各级政协组织智慧门户网站(现在很多政协网站都是单向展示平台,不具备互动功能,需要提升改造);网络议政平台、远程协商平台;政协融媒体平台;社情民意网络征集平台;政协委员与网民群众互动平台;政协组织和委员履职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网上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