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淘宝”进化史:互联网如何改变乡村
发布时间:2020-07-07 19:14来源: 网络整理农村因互联网而改变,赖有为众人抱薪者。
一个十几平米的屋子,几个货架,一台连着网线的电脑,一个“村小二”,帮村民上淘宝代买商品,帮他们在淘宝代卖农货。
这样依靠一台PC电脑帮助农民“代买代卖”的“农村淘宝”场景,曾经活跃在中国3万多个乡村站点;随着时代和技术发展,这样的场景在一些地方已慢慢淡出人们视野,定格成历史画面。
如今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脱贫攻坚大捷在即,2019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高达1.7万亿元,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网络零售额达3975亿元,疫情期间电商和直播火热带动全国农村网商突破1300万家……
但不应忽略的是:今天农村网购、电商脱贫、农产品上行等所需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意识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农村电商大发展之前,要先有发展必需的基础,这不仅指物质基础设施,更包括人们的观念基础。
改变来得飞快,这反倒容易让人忽略,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今天吸引人们视线的,不再是电脑屏幕里的世界,而是手机摄像头里的世界。这让那一幅PC时代的“农村淘宝”历史画面,显得有些穿越;但村淘作为播种者的时代价值,也正在于此。
在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在全国打造“农村淘宝”时,农村还不是一个收割所谓“下沉流量”的成熟庄稼地。
在农村电商发展之前,须有人去做开辟处女地的播种者。
当时的马云清醒地看到,中国有六亿多农民,但中国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太过落后。当时将农村战略定位为阿里巴巴三大战略之一的马云,愿望很单纯:阿里可以给农村带来什么变化?
“因为阿里巴巴的服务,我们看到农村正在发生变化。”这是阿里巴巴农村战略的初心。
这个初心,是为了探寻互联网时代农村的发展模式,是为了解决信息平等和数据鸿沟。这也是为何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拉克什米?普里称赞,农村淘宝的模式可以让全世界的乡村变得更好。
启蒙者村淘
以互联网改变农村,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而让这个想法得以成功的前提,有赖于互联网意识觉醒的民众。
2014年,中国销售的智能手机中73%仍是非4G手机。4.5英寸以上手机被称为“超大屏幕”,在消费者中的关注比例仅勉强超过1成。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4移动购物市场统计数据,当年中国移动购物交易额在网络购物整体市场中的占比仅33.0%。
在6亿人的农村,2G手机仍是主流,PC电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很多人的触网第一课是在农村淘宝的电脑上完成的。
并且,要一下子让当时的村民相信网络付款,信任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农村是人情社会,人们还只信任村里的熟人。
韩国KBS电视台曾去山东拍摄村淘纪录片:电视画面中,“村小二”卢志芳正在为膝关节疼痛的村民购买热敷包。
卢志芳说,绝大多数村民都没有网上购物经验,尤其是一些上年纪的村民,如果没有“村小二”的帮忙,根本不可能学会上网购物。
有了网络购物的消费经验,才有可能催生网络销售的经营意识。在农村淘宝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对流过程中,民众观念的启蒙是最难,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环。
曾积极推广农村淘宝的海南白沙县副县长周秋平回忆说,在农村推广电商,最大的困难是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完全没有商业思维。有老乡给自己的地瓜定价20块一斤,原因只是他需要100块酒钱而手头有5斤地瓜。
“我带着人下乡,建议农民们开淘宝店,老乡都以为我们是搞传销的。”周秋平回忆说。
去淘宝大学上过县长班后,周秋平决定一定要把农村电商当成脱贫抓手。此后,50多家村淘站点在白沙建起。村民慢慢被现实说服:以前翻山越岭去挑货,现在足不出村,东西就送来了,还更便宜。
2018年,加州伯克利分校、暨南大学、斯坦福大学学者进行的联合研究显示,农村淘宝不仅丰富了村民的购物渠道,还通过降低出行成本、价格优势等,平均让每个村子每年节约18万元购物成本。
现实利益加速观念转变。由农村淘宝购物带来的互联网意识觉醒,点燃了农民互联网卖农产品的热情。网上买和网上卖,这是互联网意识觉醒的一体之两面。
白沙电商产业园随即开办,这个贫困县甚至很快开出了一家农产品天猫店。观念的变化,直白地反映在产业园对面的土菜馆:二楼两间包间分别叫“淘宝”和“天猫”,三楼最大包厢叫“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