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互联网不相信故事
发布时间:2020-06-04 22:40来源: 网络整理1
在互联网行业中,提起上海,总是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国内金融中心与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级的贸易结算中心,上海在互联网产业上,却始终给人一种在移动柜互联网时代落后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前几年TMD崛起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很多人都在反思,为什么上海没有诞生BAT,为什么上海总是错失独角兽,上海本地互联网企业怎么这么不能打。
大家找到了很多可能的原因,是不是上海的环境过于保守,是不是上海的工业包袱太重,是不是上海只注重金融,甚至是不是上海人不爱加班奋斗?
是不是时代抛弃了上海?
得承认的是,在BAT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早期,上海除了少数几个游戏企业外,顶级互联网企业并不多,更多的是顶级机构的分支机构。
但这并不是上海所谓【错过BAT】的核心原因。
我最早是做金融,后来做互联网风控,工作地不是杭州就是上海,在我看来,上海在ToC年代失声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2020年之前的互联网浪潮,是ToC的,是消费互联网,主要核心是面对个体消费者,玩儿流量生意,这需要的是更小的包袱,更激进的策略,加速快跑。
而上海的核心特点和竞争力,是优秀的贸易政策,高效的金融清结算,以及灵活的工业扶持策略,这一切在ToC浪潮下,不可谓不强,也不可谓不务实,但确实是没有声量。
泡沫年代,谁嗓门大谁就看起来强。
谁会讲故事,谁就看起来耀眼。
而上海的互联网,从来不相信故事。
2
在我看来,下一个时代,产业互联网与新基建的年代,上海即将迎来更好的未来。
回顾近30年的互联网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现在流行的互联网公司,本质做的都是消费互联网,是服务于个人用户的C端产品。
一切互联网弄潮儿的特征都是,面向用户,讨好用户,从用户的手里掏钱。
阿里的淘宝,腾讯的游戏和社交,百度的搜索,B站的视频娱乐乃至各类手机厂商卖手机等等等等,你能想到的一切知名产品,都是如此。
C端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占有用户的时间,然后把一个个用户作为流量来进行变现,靠的是消费。
要么是用户消费,让用户充钱。
要么是消费用户,给用户打广告。
所以需要讲故事,因为要吸引用户。
但是现在,消费互联网的红利到头了。
为什么?
因为该入网的用户,都入网的差不多了。
人就这么多了,人一天只有24小时了,该被割的要么已经快秃噜皮了,要么已经在被割的路上了,盘子就这么大了。
你想到的领域,但凡还有机会的,C端巨头们已经布局了,大不了砸一笔钱收购你。
自打小红书和B站之后,再也没有C端的现象级产品出现。
因为没有流量了,故事自然也讲不下去了。
而下一波互联网浪潮在哪里?
在5G带来的技术变革和新基建,在产业互联网,在toB端的产品那里。
5G的核心特质是什么?
是更高的网速吗?
并不是。
5G的核心特质,是更低的延迟,更低的网络波动,更高的设备接入量,更大带宽,这反馈到C端用户,未必有质的提升。
很多人对于5G的畅想应用,直播,VR,4K乃至8K,云游戏,等等等等,在我看来都不够具有想象力,要么4G就可以实现,要么问题从来不是出在网速上,例如4K最大的问题是片源以及4K设备普及,而不是网速。
但是放到工业互联网领域,将会是质变。
过去我们所谓的人工智能,更多是算法,模型,乃至算力的突破。
但是这一次,带来的是,随着5G的铺开,传感器可以安置在流水线的每一台机器,每个履带上,用迭代模型的方法迭代生产效率和精度。
更进一步,甚至可能会有人工智能来调控生产。
互联网的算力,赋能实业,新一代智慧化生产,这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
哪个城市能吃下产业互联网,哪个城市就有了未来。
毕竟个人消费市场一年不过40万亿,而产业的蛋糕,是这个的至少十倍。
并且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巨头。
但这是实业,在实业里讲故事,最终只能收获事故。
3
5G基站,特高压,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
这是新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也是真正的机会。
什么样的城市会吃下这波最大的红利?
必须同时符合如下几点。
有充足的人才供给,做技术,需要大量人才。
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产品生产出来,需要市场消化。
有深水港,一方面方便产品出口,一方面方便外企流入,一定是沿海城市。
金融服务发达,金融结算便利,没有资金不要想着发展工业,这是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