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刘玉珠:“云展览”开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服务新形态

发布时间:2020-05-27 08:22来源: 网络整理

编者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战“疫”,凝聚起磅礴力量。受疫情影响而推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必将承载人们更多的期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文娱部推出原创访谈栏目“两会‘艺’起聊”,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代表委员,分享他们的议案提案,与网友“艺”起聊两会。

刘玉珠:“云展览”开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服务新形态

刘玉珠。受访者供图

本期做客两会“艺”起聊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后疫情”阶段 “云展览”将成为新常态

人民网文娱:能否与大家分享一下今年两会您带来的提案?

刘玉珠:我的提案聚焦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文物局指导各级各地博物馆,积极拓展文物在线服务,“云展览”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对传统展览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标志性事件,成为特殊时期博物馆服务的新形态。

据不完全统计,闭馆防疫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项在线展览,访问量突破50亿次,极大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博物馆“云展览”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多维度展示传播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是当下和未来创新融合文博线上线下服务,更好满足公众需求,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人民网文娱:“后疫情”阶段,“云展览”还能否成为一种观展新常态,此种方式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刘玉珠:“后疫情”阶段,国家文物局将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加大“云展览”推进力度,使“云展览”成为一种观展新常态。

一是盘活存量。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实现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加工,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展厅。

二是扩大增量。搭建“二度创作”的云上平台,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将新技术、融媒体与博物馆知识生产充分结合。

三是聚合海量。虚拟聚合全国文物海量信息资源,形成文物知识“云平台”,有机融合线上线下系列服务,实现文物价值从“窄播”到“广播”的转变。

四是激发变量。以文物IP赋能新文创,对文物信息实施线上编码和IP构建,为亿万馆藏文物提供更大的活化利用空间。

人民网文娱:5月22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等事业。您如何看待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发展文物事业?

刘玉珠: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文物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这说明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了文物系统干事创业、砥砺奋进的决心和信心。文物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两会有关要求,持续推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落实落地,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发挥应有作用,使文物事业成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

文化遗产保护 为中外文明交流注入活力

人民网文娱: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说,云冈石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目前,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刘玉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物事业取得丰硕成就。目前,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5058处;全国备案登记博物馆5535家,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接待观众超12亿人次/年。

文物安全形势大为好转,打击文物犯罪、火灾隐患整治、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重要成果。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长城、大运河、抗战和长征文物等一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深入实施,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稳步推进,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公布。文物工作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搭建,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试点成效渐显, “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取得实效,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多方合作、多措并举、收获颇丰的新阶段。文物国际合作成为外交“重头戏”,文物展览成为国事活动“金名片”,跨国联合申遗、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和境外合作考古项目成为“一带一路”文化领域重要收获。总体说来,文物工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文物事业融合发展平台日益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