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丕恕: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0-05-24 10:13来源: 网络整理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是新时期的重要使命。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将成为振兴实体经济、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2012年首次提出“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到2019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新基建”建设提速,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正驶入快车道。
5月21日起,人民网金台圆桌两会特别版邀请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权威专家和企业家共同深入探讨,将连续推出三期圆桌访谈。
疫情期间,“触网”“上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之一。这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全国建设有何机遇和挑战?工业互联网如何促进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将在政策顶层设计、财税金融支持、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基建、企业协同发展体系建设等方面带来哪些新的问题与需求? 第三期邀请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两位嘉宾共同聚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激活新经济”这一话题。
以下是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的专访对话:
人民网:疫情期间,“触网”“上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之一。这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全国建设有何机遇和挑战?
孙丕恕:疫情让“触网”“上云”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给数字经济按下了“加速键”。众多企业通过视频会议、线上营销、云招聘、柔性生产、智能化工厂等数字化平台和工具,保证抗疫情、促经营两不误。
疫情期间,数字化、智能化做得好的企业受疫情影响小、复工复产快,直接激发了生产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动力。以在2月2日提前复工的浪潮智能工厂为例:在疫情最紧张的春节假期,仅用1晚准备,就实现服务器生产线紧急复工,保质保量完成了疫情所需设备的紧急生产,如果是传统工厂,不可能第二天开工。智能工厂与传统工厂相比,用工人数至少下降一半,生产效率却能提高2.5到3倍。
疫情加速了企业上云、用云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疫情期间企业“触网”“上云”的使用习惯、工作模式的数字化觉醒,将在疫情之后继续和深化,企业将加快从线下到线上的布局,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有积极推动作用。
工业互联网平台,可有效化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模式落后、供应链掌控力弱等难题,但在建设和应用上都存在着较大挑战:一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者众多,存在泡沫;工业互联网平台前期投入大,短期见效难;二是工业PaaS平台赋能不够,开发工具不足,工业APP太少,尤其缺乏直击痛点的应用,远不能满足工业级应用需要,导致平台落地难;三是企业、园区、城市数字技术的应用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有限,普遍缺钱、缺资源、缺人才,在上云上平台过程中,存在“不会上、不能上、不敢上”的问题。针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企业合力推动解决。
人民网:如何以工业互联网促进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探寻新路径、新模式、新场景,增加中国经济的韧性?
孙丕恕:工业互联网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设施。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积极成效,逐渐步入“落地生根”阶段。疫情爆发后,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能够快速实现远程办公、异地协同、供应链协同,复产复工平稳有序。浪潮、海尔等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积极行动,提供了一系列的抗疫数字化服务。
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工业互联网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促进数字化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还在不断推进中,我想通过分享浪潮的几个实践案例,让大家体会到工业互联网对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推动作用。
一是政府公共服务方面,模式是工业互联网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云平台。浪潮在广西、重庆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广西区域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为例,实现300余家企业上云并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二是园区公共服务方面,模式是生态园区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比如浪潮打造的滕州机床云和孟州智慧园区,服务滕州305家中小机床企业,打通企业、行业、政府数据,发布机床指数,建立中小机床检测标准,成为全国机床检测中心,生产运营效率提升了9%,物流效率提升15%,服务效率提升11%,企业平均利润率提升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