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黑庄户: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促进村民养成垃圾分类“老习惯”
发布时间:2020-05-05 18:46来源: 网络整理5月1日起,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垃圾分类正式全面推行。而在朝阳区黑庄户地区的么铺村,垃圾分类早就已经开始。么铺村从一年前开始试行“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新模式,在村内采取“固定智能设备+流动上门回收”的形式。垃圾分类对么铺村村民而言,已从“新时尚”变为家喻户晓、人人践行的“老习惯”。
5月4日,记者走进黑庄户地区么铺村,村内道路屋舍环境干净整洁,村中心主干道旁的垃圾投放点摆放着三台智能垃圾箱,分别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与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求相对应。
早9点,么铺村村民张淑玲戴着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拎着两个垃圾袋,径直走到村内的垃圾投放点,把二维码卡片贴近智能设备扫描区,一键启动,开始投放。当天温度接近30℃,即使天气闷热,她还是坚持认认真真分类,一点一点放到桶中。投放完毕后,积分自动到账户中。“每天分类扔垃圾”已成为她近一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施行垃圾分类后,咱村里的环境变化可大啦,现在村里再也闻不到垃圾的臭味了,我们都很愿意配合,咱是美丽乡村的一份子,可不能连垃圾都‘拎不清’。”张淑玲笑着说道。
对于“拎不清”的村民和不便到投放点扔垃圾的村民,么铺村专门组织了8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团队,采取“边上门回收边普及分类知识”的形式,引导村民从源头进行分类,“我们每天早7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两个时间段内,会循环清运村民家门口的垃圾,并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员上门清运。”么铺村垃圾分类指导员张昆介绍道,村民每人可获得一个专属二维码,只要正确分类并投放垃圾,便能获得积分,积分可用来兑换卫生纸、大米、塑料袋等生活物资。
“垃圾分类不能一蹴而就,这不是简单的‘从1个桶到4个桶’的改变,这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培养,是从源头到终端全流程的升级和变化。”么铺村村委会负责环境工作的赵海红坦言,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前期,有居民不理解、不配合,为此,么铺村采取了多种办法,包括集中组织垃圾分类宣讲,提高认识;要求保洁人员增加每日清运频次,保证村民家门前干净整洁;定期举办积分兑换活动,让村民看见“实实在在的东西”;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期间,么铺村针对村内居家隔离人员,安排专门的保洁员“全副武装”上门收垃圾。
随着多重举措的开展,效果慢慢显现,么铺村村民在垃圾分类方面愈发自觉,村容村貌持续提升,村内卫生环境让大家引以为豪,垃圾分类成为么铺村的“新名片”,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也成为村民人人践行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是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需要大家携手共进、共同参与,为我们的美丽家园增光添彩。”赵海红说道。(王成)
(责编:高星、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