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首席访谈:从“互联网+”看医药产业变革
发布时间:2020-04-29 14:00来源: 网络整理屠炜颖 | 副总经理
研究领域:“互联网+医疗健康”、中药、医疗服务等
此访谈内容基于已发布的《从“互联网+”看医药产业变革》系列报告剪辑制作, 报告作者屠炜颖等,内容摘要如下:
疫情期间,以慢病患者为代表的非新冠患者难以及时满足基本就医需求,进一步催生“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需求。为什么国家政策会在“互联网+医保”上不断突破?“互联网+医疗健康”加速发展,给医药产业带来什么变化?医药产业的加速重构将对医药零售和医药工业领域产生哪些影响?我们特此邀请中金公司研究部医疗健康行业分析师屠炜颖,对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1、 疫情期间,国家不断发文推进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的开展,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医保”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还存在哪些痛点?
我们认为国家不断发文推进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的开展,主要是针对防疫工作;但是,随着各地对人群聚集的控制,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开始不能及时得到满足,以慢病患者为代表,一方面因为慢病人群多为老年人或体质弱人群,交叉感染风险高;一方面因为需要长期服药,有定期复诊的需求。所以,国家鼓励常见病及慢病患者借助“互联网+”实现足不出户的复诊购药服务,同时,进一步突破“互联网+险”,鼓励各地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满足患者“医”“药”“险”三位一体需求。
多地积极响应国家指导意见,创新探索“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但从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一定痛点:从医疗机构而言,大量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不足,无法提供互联网医院服务;从医药机构而言,社会化零售药店在承接处方的能力上有所欠缺,或者信息化水平不足,或者产品供应链不足,或者处方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从医保支持主体而言,主要集中在两定:也就是属地化的定点医疗机构与属地化的定点医药机构,并未明确支持平台型互联网医院与互联网医药零售企业。我们认为,各地需同时推进“互联网+医”、“互联网+药”、“互联网+险”发展,才能普及“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
图表: “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初步落地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备注:处方向院外流转的情形下,审方环节是前置还是后置,取决于审方主体,我们假设为后置情形;同时,我们假设医保电子凭证得以应用的情形(目前多地使用的是当地社保卡等电子凭证)
备注:
C+:consumer,广义上,代表大健康领域消费者;狭义上,代表有治病需求的患者;
D+:data,广义上,代表实现互联互通的数据化信息;
L+:logistics,广义上,代表2C端的物流体系(按配送性质分为跨区域及同城配送);
F2S2F:face to screen to face,在线化的面对面交流场景。
2、在这些政策的鼓励和推进下,医药产业会发生哪些变化?
医药产业具有特殊性,消费方、决策方、支付方三方互异。“互联网+”使得传统消费领域人、货、场分离,对应到医药产业的终端消费场景,除了人(患者)、货(药品)、场(医疗/医药机构)之外,还涉及到医(医师/药师等,代表决策方)、卡(医保等,代表支付方),以及方(处方等,将消费方、支付方、决策方三方联结的凭证)。随着health-tech不断向医药产业渗透、国内物流体系越发完善,“互联网+药”呈现出B2B、B2C、O2O等模式,“互联网+医”的发展从早期的在线挂号、轻问诊到互联网医院,近年来,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医+药”联动发展,不断解构患者终端就医的购药场景。
尤其是疫情期间,“互联网+险”得到突破,“互联网+医+药+险”模式在诸多省市初步落地,医患从传统线下场景中独立出来,突破时空束缚,与信息流(诊疗记录、审方记录、购药记录、用药跟踪等)、物流(药品)、资金流(支付)等实现场景分离,人与场、医、方、卡、药等分离,这是“互联网+”给整个医药产业带来的非常重要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个变化,我们认为医药产业传统“工业-流通-终端-消费者”的链条式发展格局面临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