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在互联网,人们短暂地关注世界

发布时间:2020-04-12 20:43来源: 网络整理

移动互联网时代,XX新闻、微博、微信、豆瓣、抖音、虎扑、贴吧……这些手机App是很多人获取资讯、了解信息的主要来源。

一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切发生过的事,如果不再出现在这些App里,可能就意味着没有人再关注。毕竟App上信息更新的频率可以达到分钟级别,有那么多新鲜事可以关注,何必纠结于上一件事情的后续如何,于是就有了“互联网记忆只有几天”这个说法。

然而“几天”到底是多少天?

发生在2019年的100件大事给出的答案是,5-6天。

单一事件互联网平均关注时长5.7天

综合各类2019年年度总结,数读菌从企业事件、安全事故、法律事件、娱乐新闻及其他公共关注事件中选取了100件事(示例详见文末附表),爬取它们在新闻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各类论坛上的图文内容,以“关注度=图文内容数量”为基础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

1

基于2019年100例样本事件的数据,以及“关注度按日增长率首次突破100%为事件发生第1日”这一假设,上图呈现了一件事在互联网上获得关注的主要过程。

整体而言,互联网关注度最高点通常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第2日,随后开始下降,在第6日跌至14日平均关注度附近,第7日跌破14日均线并持续缓慢下降。

如果将关注度高于14日均线的天数视作“充分关注时长”,那么这段时间的平均长度大约为5.7日,范围在5.17-6.22日之间。在这大概五六天的时间内,这件事在互联网上得到极大的曝光,在至少一类互联网平台上被频繁讨论,甚至在线下交流中被提及。

5.7日算长还是算短,每个人心里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不过大概有不少人会认同,“《流浪地球》豆瓣攻防战”可以算是2019年里一例关注度长期维持在高位的事件。

自2019年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小破球”与“豆瓣”二字就经常一起出现。这件事的关注度在第7日达到最高点,此后才开始缓慢下降,前后共持续11日。

春节假期与电影档期的叠加让公众有充分的时间与理由投入事件的讨论,而线上行动(去豆瓣打分)和线下行动(去看电影)的可能性让事情的维度变得更为丰富,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这一互联网上并不常见、相对持久的记忆。

除了关注度持续时长,峰值关注度也是另一个重要指标。

峰值关注度平均来说可以达到14日均线的3倍左右。对于部分单日热度极高的事件而言,峰值关注度甚至可以有14日均线5倍的水平,例如巴黎圣母院起火、蒋劲夫被新任乌拉圭女友投诉家暴、江一燕获得国际建筑大奖、蔡徐坤委托律所向B站发律师函。

不过这类事件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

微博短平快,微信长发酵

前文提到,样本事件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论坛,由于这四类平台属性存在差异,它们在事件进展过程中有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

虽然新浪微博常常因为娱乐新闻过多和饭圈文化泛滥遭受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始于Web2.0时代的微博一直都是事件获取关注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通过#话题#进行讨论、早期140字限制培养的短平快风格使其为各类互联网事件贡献了大量的关注度。在2019年100例样本事件的内容里,有超过一半来自新浪微博,其地位可见一斑。

诞生于更古老的Web 1.0时代的新闻网站则没有那么幸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网站也有着门户网站——新闻App——“资讯聚合”App的演变趋势,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的洪流里占据大量用户时间,但对于事件关注及发酵而言,它们并非最理想的场所:在样本事件中新闻网站内容占比不足15%。

类似处境的论坛在内容数量上则更少,占比只有3%。

作为“新媒体”“自媒体”诞生地的微信公众号,则是原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平台。

一方面,不少公司在上面跑通了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让“自媒体”越来越成为贬义词。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为传统媒体和内容创作者提供了触达读者的新渠道,对事件稍有深度的讨论更有可能在这里发生。

2019年样本事件内容中接近1/3关注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比例仅次于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属性不无关系。

3

平台属性有差异,同一件事在不同平台的关注度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新浪微博关注度峰值冲得最高,但关注时长最短,只有不足5天,与它短平快的风格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