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途金宝: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另一个结局
发布时间:2020-04-08 17:49来源: 网络整理互联网二十多年以来,一场从硅谷到中国的模式借鉴与超越,在共享出行的风潮中实现了逆转。盈途金宝调查发现2016年5月,复星昆仲资本的一番人事动荡,让鲍周佳离开了呆了3年的复星集团,彼时摩拜、ofo上线不久,隐隐有了些抢夺直播风口的苗头,这也吸引了鲍周佳以及孙维耀等前昆仲资本同事的目光。次年,国内共享单车已然激战正酣,而鲍周佳则把共享出行的种子带到了硅谷。
去年初鲍周佳创办的共享单车初创公司Limebike,目前成长为美国街头大热的共享滑板车独角兽,与本土企业Bird重复上演又一次“橙黄之战”,然而当初的先行者却死在了资本博弈和个人理想主义之下。3月23日胡玮炜不出意料地脱离了摩拜,戴威却被列入“老赖”名单,这显然不是当初期待的理想结局。
而惊人相似的是,如今同是共享出行巨头的Uber,举着资本并购的大旗介入Lime和Bird,这一场胜负终将重蹈覆辙还是另谋他路?2017年9月Travis创立新项目Bird时,最初的启动资金是从好友和家人那里募集得来,然而谁也没想过几个月过后,上亿美元的投资频繁青睐Travis,仅2018年上半年Bird就完成了三轮融资。资本的热情追捧映射出共享滑板车的竞争形势,但也将这些初创企业拉近了巨头博弈的复杂局面。
盈途金宝数据显示最先入场的Uber,为了布局短出行,年初其计划收购Jump Bikes,4月份收购完成后就开始大举进入电动滑板车市场。而且7月份Lime宣布完成3.35亿美元的融资,其中投资人就包括Uber,在优步应用程序上已经提供Lime服务。
如同滴滴入股ofo,Uber看似提前押注了Lime,不过其最大竞争对手Lyft却没有进入Bird,而是以至少2.5亿美元的价格超过Uber,收购了单车共享租赁平台 Motivate,这笔交易将让Lyft在共享单车领域领先于竞争对手Uber,同时衍生出自身的共享滑板车业务。值得一提的是,仅次于Lime和Bird的电动代步车初创企业Spin,则被老牌车企福特收入囊中。
时至今日,美国共享滑板车市场上,Lime和Bird相互对峙、Uber和Lyft强势入场,而后者又用资本的力量和前两者保持着微妙的关系,这难免走向了与国内共享单车混战的相似“剧情”,Uber对应滴滴,而Lyft则更像长期潜伏却最后收割的美团。更为巧合的是,Lime的领投者谷歌,同时又是Uber和Lyft的共同投资机构,这和腾讯所扮演的角色何其相似。
但是共享滑板车背后相似的资本结构,却未必会将其导向与摩拜、ofo相同的结局,目前整个行业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保持着一种相对缓慢的生长过程,倒是让创始人和投资者渐渐拉回理性。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各地政府。为了包容这股共享经济的创业潮流,旧金山推出一个为期一年的“试点计划”,对共享滑板车公司发放运营许可。然而当 12 家公司申请这个试点计划之后,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Bird、Lime等行业主流参与者统统落选,另外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却拿到政府许可。
投放地区或国家的政令时不时地拦路,公司的规模扩张只能有心无力,就像Lime的投放策略:以采取逐步投放的方式,让市场有一个缓慢接受的过程。纵观这两股共享经济的潮流,共享单车“顺其自然”而膨胀,而共享滑板车“处处受限”而克制,相似的战场,不一样的发展方向,而这不仅仅是外部力量,更有中美互联网创始人和投资者的共性和区分。
据报道,为了制衡滴滴的话语权,戴威接纳阿里进入了董事会,但阿里并不愿意屈居于滴滴,为此其拿出一份方案,希望对滴滴股份进行回购。不单单是阿里和滴滴,据说当初那份方案,阿里也想着顺便砍掉戴威的一票否决权。不管ofo还是摩拜,国内初创企业背后站着的几大资本方,以关键力量左右着战局最后的走向,而资本方之间又是相互对峙、不容妥协,这在硅谷是极为罕见的。
盈途金宝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摩拜、ofo共计融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其中ofo背后站着17位投资方,摩拜背后有22位投资方,与之相对,现阶段,Lime投资方包括谷歌GV、日本风投机构IVP以及美国对冲基金Coatue Management等,而Bird主要的投资方是红杉资本、风投机构Accel、Upfront Ventures等。比较这两拨共享短出行领域的资本来源结构,明显可以发现,共享滑板车的参与者更多的是专业风投机构,而共享单车的投资人虽不乏风投机构,但他们只是在腾讯、阿里主导下陪跑。
互联网巨头控制风口与风投机构助推风口,这是截然不同的内因,也有可能引出不同的结局。所以,互联网巨头之间相互较量,他们对创业公司的控制欲直接关系到输赢,这导致其站在一个更加不容妥协的立场。可风投机构不同,利益至上决定了他们承受不了连续的亏损,灵活的退出或进入,从根本上很难形成控制初创公司的力量。这种区别也表现在谷歌和腾讯、阿里不同的投资风格中,即使同是互联网巨头,谷歌风投却保持着一种纯粹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理念,而不是像腾讯、阿里,为公司寻找预期收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