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推动智能变革
发布时间:2019-07-14 16:51来源: 网络整理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举行媒体开放日
产学研融合推动智能变革
本报讯(记者计红梅)“我们的愿景是今后5到10年多功能服务机器人广泛地进入家庭,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近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北京举行2018年媒体开放日,该院负责机器人创新研究的研究员在介绍成果时如是表示。
作为英特尔公司的“科技创新引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不仅着眼未来革命性的科技研究,还承载着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的使命。在此次以“突破计算创新,共赢数据未来”为主题的活动上,该院研究员与学术界、产业界代表一起,探讨科技前沿趋势,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共议创新文化和人才培养。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拥有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认知计算实验室、智能驾驶实验室、通信架构实验室和新技术中心等五大研究团队,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5G、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很多研究是与中国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完成的。
以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为例,其研究员介绍说,未来服务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家庭的前提是:降低成本,有足够的安全性,并且要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良好易用的交互性。过去三年,他们和中国学术界一直在围绕这些方向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自适应特定人识别、自适应物体识别,以及三维环境语义和个性化知识图谱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告诉《中国科学报》,未来将会有多种设备共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在英特尔整个端到端的战略里,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主要是做设备到边缘这一段,通过智能算法、无线技术和异构系统架构为自主系统提供整合的技术方案,让它们做得更好。“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要有突破性的产业价值”。
谈及目前领域内的热点,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姜育刚认为,人工智能近几年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深度学习的兴起。但他注意到,“这两年的进展并不是那么明显,已经有点缓慢,而且我们很少看到一些新的方法出来,大部分还是属于修修补补的东西,甚至有些人成为了只会调整模型和参数的‘码农’”。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核心理论和方法,做一些更高层次的创新。
在慧拓智能CEO、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陈龙看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学生们还没有学到一些真正的东西,就已经被资本或者企业带走了”。这也是他开始做产业化落地的原因,“如果我们不做(产业化),连研究都做不好”。
宋继强则认为,跨学科的搭配对于人才成长非常重要,有助于形成T字形人才(横向:多通;纵向:一专),使之既能在某个领域不断成长,又能对不同领域都有涉猎,而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就拥有培养这类人才的土壤。
《中国科学报》 (2018-12-20 第6版 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