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智能+绿色 引领未来交通

发布时间:2019-06-20 18:08来源: 网络整理

智能+绿色 引领未来交通

  参观者在2019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同期举办的交通科技博览会上体验驾驶员危险辨识能力测评系统。本报记者 郭静原摄

智能+绿色 引领未来交通

  交通科技博览会上,中国邮政带来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本报记者 郭静原摄

智能+绿色 引领未来交通

  交通科技博览会上展出的搭载三维智能路面监测系统的工作车。本报记者 郭静原摄

  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组建;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火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拥有第一辆自行车,到如今通过手机就能叫到网约车……人们感受着交通方式的巨大变化,享受到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服务

  6月14日,2019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在北京开幕。为期3天的大会中,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诸多成果集中亮相。行业大咖及专家们齐聚一堂,带来他们对未来交通的新构想。

  大国重器 提速升级

  中国高铁让“说走就走”成为可能。截至2018年底,我国铁路里程达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2.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用实力诠释着新时代的又一张“中国名片”。

  350公里/小时会是高铁速度的极限吗?未来高铁将如何做到更快更高效?对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表示,轮轨高铁运行速度的进一步提升,受到轮轨关系、弓网关系、流固耦合关系、运行环境等因素制约,未来高铁技术若要实现速度上的突破,可将高速磁悬浮或低真空管(隧)道高速磁悬浮铁路作为研究方向。

  2016年7月,郑徐高铁承担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试验任务曾跑出了420公里的时速交汇试验,创造了动车交汇速度的世界最高纪录。“但是我们仍要清楚认识到,目前运行环境的制约是轮轨高铁提速难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噪音和振动值超标或接近限值。”何华武说,提速一直是轮轨高铁的技术发展方向,进一步升级完善400公里级轮轨高铁成套技术及装备,对于轮轨高铁更快、更好地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讲,民航客机的运行时速为800公里至1000公里。那么,航空与轮轨高速铁路间的空白地带该如何填补呢?何华武透露,中国工程院正牵头开展相关重大课题研究,拟对不同制式高速磁悬浮,结合低真空管(隧)道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充分论证,并对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通道建设高速磁悬浮铁路先行路段,开展工程预可行性研究。

  要想进一步开出超高速列车,轮轨分离的磁悬浮技术已未来可期。5月23日,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预计将于2022年完成对该样车的高速考核。“广深港高速磁悬浮铁路也已有4条备选方案。”何华武说。

  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工程院还在研究时速800公里的低真空管(隧)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探索利用管道技术减少对空气的阻力,实现高速运行。

  智慧交通 引领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脚步加快,传统交通方式还将会被多元重塑——智慧交通将在不断成长中引领未来生活。

  “智慧交通是以智慧赋能交通,采用了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数据为中心提供服务,促进整个交通体系的高效运行。”提及智慧交通未来将如何发展?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表示,从技术单向突破到系统融合,智慧交通将形成从科技引领到全面的应用导向——核心就是交通智联网。

  张军解释称,智联网就是通过物联感知、泛在网络、知识图谱、智能服务作为核心技术,实现信息、知识与实体间的交互,做到自感知、自决策、自学习、自自治。

  “航空预售从过去的1.5天发展到现在的一年,高铁则可以提前20天售票,正是通过考虑气象、实时路况等诸多因素,开展多元化的计划融合与分级,使得出行时间分辨率由小时级精确到分钟级。”张军说,智慧交通将经由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人与载运工具间的交互,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智能交通服务。

  那么在未来,能否破解换乘中“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得步行空间分辨率由千米级进化到米级?自动驾驶将何时实现大规模运营?点对点、门到门,个性化、定制化的智慧立体交通将如何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