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9-08-24 12:37来源: 网络整理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当前,我国生态文化正处于从初步培育到牢固厚植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一高一深一缺”,即:社会大众对生态保护认同度较高,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具体表现为生态规律认知欠缺、生态伦理道德欠缺、生态法治规范欠缺、生态践行自觉欠缺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凸显了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
着眼世界观方法论,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
从哲学层面看,生态价值观念是世界观方法论问题。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力求构建重视生态价值的世界观方法论,因而处于整个生态文化建设的制高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等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集古今中外生态文明思想之智慧,赋予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天畏命、和谐共生等生态理念新的时代内涵;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方法论。
笔者在调研中看到,那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之地,最根本的经验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比如,杭州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环境立市”“生态立市”和“美丽杭州”战略,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如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丽景重现。又如,日照市围绕“绿绿青山,清清河流,蓝蓝海洋,朗朗天空”总目标,大力实施林水会战和污染治理,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国首例退港还海项目,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再如,新疆在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开展“绿剑行动”,笔者在保护区看到绿水青山相映,碧湖长河纵横,空气清新如洗,夜间碧空繁星。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实践证明,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建议进一步从世界观方法论高度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治理观,并把握蕴含其中的根本立场和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精准思维、前瞻思维、底线思维等。
着眼文明兴衰规律,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当代中国生态保护的精神财富。同时,历史教训也要汲取。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保护,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笔者曾在陕北农村插队,手头保存着1969年以来反映当地生态状况的照片,1969年,陕北是黄土高坡,水土流失严重,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特别是近五年多来绿色发展加速推进,现在山山峁峁翠色满目。
笔者在山西、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黄河沿岸看见绿植遍野、水鸟翱翔。一位87岁的老人说起山西旧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反映了以前的生态之痛。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进行生态修复,厚植青山绿水家底,当地老百姓在“绿色之变”中逐步实现了“富足之变”。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迫切需要生态意识的提升。建议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的宣传教育功能,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着眼维护国家安全,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顺应世界大势,也是化解我国生态安全风险的重大战略考量。应当看到,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只是现在凸显了。比如,笔者随政协大遗址保护和利用调研组到河南、四川调研,看到不少大遗址都有大象遗骨发现。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大象分布区域较广。为什么现在大象在这些地方消失了?中外学者认为有气候、农耕等多种因素。古人为扩大耕种面积,肆意砍伐森林,压榨了大象的生存空间,也是大象退却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