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闻 > 新疆新闻 >

旧有转化产业链倒转 中国棉花逆袭 浙江科技新闻

发布时间:2019-08-23 04:23来源: 网络整理

  在新疆的示范棉田,直升机正在精准喷药洒水。   本报记者 李禾摄

  近日,在新疆巴州和昌吉州,以及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七师的棉田里,饱满的棉桃已经开始吐絮。作为国家棉花产业联盟(CCIA)高端品质原棉首批试验区,3年来,合计种植面积150万亩,生产高端品质原棉18万吨,辐射带动棉田500万亩。

  这些高品质原棉通过河南郑州棉花交易市场,被上海永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永安纺织有限公司等纺织企业收购,制成了高质量的棉制服装。

  CCIA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所长李付广在近日举办的“CCIA高品质棉花可持续发展暨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高峰论坛”上表示,2016年11月28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导,中棉所牵头,成立了由我国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贸易”全产业链208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CCIA。根据问题导向,从需求方入手,以高品质棉花为抓手,按照需求方需要什么,生产方就生产什么;种子企业则提供需要的种子,科研单位也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研制。遵循这一基本思路,形成了棉花全产业链的成果转化。

  种植业未跟上高端化的步伐

  我国是植棉和纺织大国,2018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0%、24.4%。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2667亿美元,其中,棉织品及棉制服装约占35%。

  尽管我国棉花单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倍,但过度重产量不重质量的意识,导致我国原棉生产无法跟上纺织企业由生产中低端产品转向高端产品的步伐。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我国纺织企业对中高端原棉的需求量每年约为300万吨,而我国自产不足100万吨,三分之二依靠进口。由于我国棉花品质偏差,纤维强度、马克隆值等品质指标难以达到纺织企业的要求,纺织企业宁愿高价抢购美棉、澳棉等外国产的棉花,也不愿采购国产棉,新疆等地的棉花生产优势无法发挥出来。

  李付广说,面对美棉、澳棉等“好棉花”的激烈竞争和挤压,品质低、成本高已成为我国棉花产业的软肋,推动棉花产业优化升级和高品质棉花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命题。

  按照需求进行订单式生产

  “事实上,新疆棉花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完全可生产出超越澳棉标准的高品质棉花。”李付广说,澳洲棉花主打品种仅一到两个,因此,生产的棉花一致性好。而在新疆,正在推广的棉花品种就有几十个,不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不能深入进行,而且棉农也难以选择。同时,各品种的棉花品质差别大,纺织企业也不愿意收购和使用。

  针对这种局面,CCIA按照订单生产模式在新疆精河县转化试种的高品质棉花“中641”,生产原棉共约550吨。检测结果表明,“中641”原棉的纤维长度、强度均高出当前新疆棉花主体品质4个档级,全面超越澳棉的标准。这些高品质原棉在每吨加价1000元后,被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和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

  “CCIA可以根据纺织企业的生产需求,研发相应的棉花品种,然后在新疆等地尝试转化生产,进行订单式种植。”李付广说,这将多年来我国“科研单位研制什么、种子企业就卖什么、生产部门就生产什么、纺织企业不得不用什么”的传统科研、转化、生产模式,变革为“纺织企业需要什么、生产部门就生产什么、种子企业就提供什么、科研单位就研制什么”的全新产业链成果转化生产模式。

  棉花产业链条长,我国至少有9个部委或部门都在对棉花产业相关环节进行管理,涉及“种—水—肥—药—械”生产链,以及“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产业链。要实现从生产到产业的一体化,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统一的标准也更利于棉花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CCIA通过对棉纺织企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等深入调研和会议协商协调,制定了《CCIA棉花生产技术指南(试行)》《CCIA棉花加工技术指南(试行)》等7个重要标准文件,提出了高品质原棉“金字塔”理论模型。CCIA秘书处还组织技术专家组,围绕CCIA高品质原棉的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在试验区田间地头指导,现场解答生产问题,贯彻落实标准化要求;并举办多场次技术培训班,培训棉农、棉花专业合作社、村组和连队农技员等2030多人次。

  CCIA副理事长、中棉所副所长张西岭说,CCIA质量标准体系基本确立,试验区的成果转化实践做到了有标准可依,提高了地方棉花种植水平和效益。

  金融保障由量向质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