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种墨西哥菊在南疆古
发布时间:2019-08-14 17:51来源: 网络整理新华社记者/李志浩
告别新疆大学的讲堂,南下1000多公里到贫困村担任驻村干部,教师吴健强扎在南疆莎车县一年半了。
脚上的皮鞋皱了,沾着泥,手指着前面金灿灿的农田,黑瘦腼腆的吴健强告诉记者,他们村的“经济转型”成了。
吴健强说的“转型”,是指举全村之力新种下了2300亩万寿菊。眼下菊花盛开,整个依乃克帕塔村都“浸润”在橘红色的海洋里。
但直到今年夏初,这2300亩万寿菊的生与长,还让吴健强和整个驻村工作队如履薄冰。
2018年初,新疆决定在当时已实施4年的干部大规模驻村工作基础上,从区直机关、中央驻疆单位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给每个深度贫困村再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同时从自治区高校选派一名教师职工,加强原有县派驻村工作队力量。
深度贫困的依乃克帕塔村,迎来了自然资源厅干部邓东升与新疆大学教师吴健强。
新疆土地辽阔,南北疆在自然、风土和经济上迥异。长在北疆的吴健强,对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的情况并不了解。
“贫困的情况出乎意料。”直到“沉下来”,每日入户走访,与百姓交心座谈,南疆乡村的真实图景才在吴健强面前逐步清晰。
莎车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县,但因为缺少产业,103.8万人的常住人口无法有效转化为劳动力优势。大多数还是“土里刨食”,但收益很低。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度复核后,莎车贫困发生率高达20.4%。
依乃克帕塔村耕地4100余亩,人均不过3亩,长期种植的小麦、棉花亩均收益在触到400元—500元、1200元—1500元的天花板后,难再提升。
邓东升和吴健强到来后,力量大增的工作队启动深入调研。经过工作队、村“两委”、村民大会三轮商议,一项调整种植结构的重大决定诞生了:除了口粮地和林果地,依乃克帕塔村要全部改种万寿菊以摆脱贫困。
原产自墨西哥的万寿菊,自明代传入中国,直到2011年才在莎车试种300亩。但今年已扩大到13.8万亩,让莎车县成为世界最大万寿菊种植基地,拥有世界最大的鲜菊花加工能力。
建合作社组织生产、补贴农民使用专用化肥、实施保护价统一收购、从万寿菊提炼天然植物色素叶黄素,一套从种到收、再到加工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在莎车展开。
正是这条产业链,累计带动当地农民增收6亿多元,实现出口创汇5000万美金,让3万多贫困户10万人摆脱了贫困。而在其背后,是一家叫作晨光生物的行业冠军在南疆的深耕。
第一次种植,“创业”的邓东升、吴健强忐忑不安。“虽然有晨光公司手把手地教,我们还是很担心成活率的问题,如果不足90%,一切都泡汤了。”
成活的关键是栽种。栽一株万寿菊要四道工序,栽种期短,集中在4月底5月初。要按时栽完,必须动员全村之力,而只要一道工序不标准,成活就成问题。
好在现如今全疆各村都开办了农民夜校。从去年8月起,驻村工作队将夜校作为培训万寿菊种植的主战场,反复示范讲解栽种要领。进入栽种季,工作队队员、村干部人人包户下地,亲手指导栽种。
“目前来看,成活率超过97%,挺出乎意料的。”吴健强说。晨光生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韩文杰告诉记者,他们与种植户签订了保护价合同,以一公斤1.05元价格现金收购,“根据长势,今年亩产可达2吨—3吨,除去成本一亩可以获利2000多元。”
莎车县副县长樊海涛说,因为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入驻,目前全县已有6万多户改种万寿菊,6%的耕地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
不仅在古丝路重镇莎车,沿着当年丝绸之路的南道,于田、策勒、叶城、英吉沙……在这串缀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都能看到橘红色的“花海”。万寿菊已成为脱贫“利器”,在南疆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