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车司炉工到"高铁画家" 见证中国铁路变迁
发布时间:2019-08-06 05:15来源: 网络整理(原标题:从火车司炉工到“高铁画家” 老铁路人见证中国铁路变迁)
杜府仁正在创作国画。 李晓伟 摄
中新网石家庄8月2日电 题:从火车司炉工到“高铁画家”老铁路人见证中国铁路变迁
作者 李晓伟
从18岁的小伙子到如今须发皆白,从石太铁路上的一名火车司炉工到蒸汽机车司机、电力机车司机,再到退休后拿起画笔描绘高铁,75岁的老铁路人杜府仁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变迁。
已有百年历史的石太铁路原名正太铁路,连接京广铁路和同蒲铁路,是连接河北石家庄到山西太原的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作为晋煤外运的主要交通要道,它穿越太行山脉,所经之处河谷狭窄,山势陡峻,地势极为复杂。
自1961年在石太铁路参加工作直到1997年退休,36年间,杜府仁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时代到内燃机车、电气时代的飞速发展。
杜府仁的司机证及一些老照片。 李晓伟 摄
“一开始在铁路工作是很累的。”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入职场,杜府仁感慨道,那时,中国铁路上奔跑的普遍是冒着黑烟、震耳欲聋的蒸汽机车,作为司炉工的他负责为锅炉填煤加水,常常灰头土脸。“那时,蒸汽列车速度很慢,太原到石家庄短短200多公里,火车走走停停要用七八个小时。”
一直期盼成为蒸汽机车司机的杜府仁,经过了十几年努力才实现梦想。这期间,他每天要坚持学习火车构造、运行原理等备战考试,书包里常常背着六七本书,还要保证工作中不出一点事故与95%以上的出勤率……“想成功难度很大,能坚持下来不易。”
但很快,内燃机车出现在石太线上,让杜府仁羡慕不已。“内燃机车动力更强,不用频繁停车加煤加水,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还干净很多。”但让他意外的是,仅仅四五年后,更快更清洁的机车就来了。
1980年,石太铁路石家庄到阳泉段完成电气化改造。次年,杜府仁调回石家庄,培训半年后,他直接从蒸汽机车司机转变成电力机车司机。两年后,石太线全线完成改造,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下线”。
杜府仁的作品《复兴之路》。 李晓伟 摄
在太行山往来穿梭36年,杜府仁说,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石太线运输效率实现“两连跳”,列车也越来越清洁,越来越舒适。而且,他眼见铁路沿线城镇村庄也越来越干净,民众生活日益改善。
1997年退休后,自学国画的杜府仁开始用画笔画火车,继续记录中国铁路的发展。他的第一幅高铁画作作于2009年,那是太行山区第一次通行高铁——石太客专。如今,一幅幅列车穿行在太行崇山峻岭中的画作已占满他的房间。
在杜府仁看来,高铁的开通和普及,给沿途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一幅名为《太行新歌》的作品里,他画了两座“桥”:一座是山区老旧的石桥,一座是高铁高架桥,“一新一旧对比鲜明”。画中还有为高铁欢呼的民众,他说那是山区百姓对高铁的欢迎。
50多年前,列车从石家庄到太原需要七八个小时。现在,1小时的高铁里程将两地紧密相连,也拉近了山西等西部省市与京津冀地区的时空距离。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较1949年增长了6倍多,达13.1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里程达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还多。
如今,画作已获得众多荣誉的杜府仁说,要更深入到百姓中去采风,真切地把人们对铁路发展的感受和期待反映到画里。他希望将来能举办画展、出版画册,“用画让人们记住铁路的发展历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