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闻 > 新疆新闻 >

一张报纸,半个甲子,最美的时光印记丨中国酒

发布时间:2019-07-27 04:57来源: 网络整理

2003年春,我进入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当了一名企业报编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一头扎进办公室堆积如山的酒类报刊中,通过这个窗口了解白酒行业发展情况。在众多的报刊中,《华夏酒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事看到我比较偏爱《华夏酒报》便向我推荐说,《华夏酒报》是一份信息量丰富、观点权威的报纸,公司的高管每人一份。在渐渐熟悉了白酒行业的相关情况之后,我做了选择性地订阅,只订了三份行业刊物,其中就有《华夏酒报》。

一张报纸搭起企业与媒体的桥梁

读《华夏酒报》的时间长了,对这份报纸就有了感情,也尝试着给报纸投稿。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份刊物不仅为枝江酒业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让像我这样的“通讯员”在写作上得到了提高。

2006年4月,我应邀到烟台出席由《华夏酒报》举办的全国酒业新闻宣传研讨会暨《华夏酒报》通讯员培训班,见到时任总编辑刘世松和经常编辑我稿子的李蔚老师、刘震东老师等,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在那次会议上,我也被评为《华夏酒报》2005年度十佳通讯员,受到报社的表彰。我和来自全国酒行业从事新闻宣传的同行一起,就《华夏酒报》的发展各抒己见,从那个热情建言的场面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华夏酒报》有多热爱。

印象中有一个来自新疆的朋友在与编辑分别时哭了,而且哭得好伤心。她说来一趟烟台不容易,见到编辑不容易。此次分别,不知道再见是何时。刘世松总编还逗她,说那就留下来,到《华夏酒报》来工作呗。新疆的那位朋友破涕为笑,说:“你可要说话算数啊。”“绝对算数。”新疆的朋友又说:“不行啊,家在新疆呢,孩子在新疆呢,走不开呢。”

时隔多年,那个分别场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明白了,通讯员和编辑的联络,实际上也是企业和媒体的联络,这根线原本就是一座桥。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记不清在《华夏酒报》上发表了多少篇稿子。每一篇稿件的背后,都有《华夏酒报》编辑老师们付出的心血。我也多次荣获《华夏酒报》优秀通讯员称号,也有许多稿件如《红色星座》被评为《华夏酒报》优秀稿件。

而我所在的枝江酒业也因为《华夏酒报》等行业媒体的宣传与推动,成为广受行业关注的白酒企业。

2010年成都糖酒会上,枝江酒业董事长蒋红星在参加完一个行业的活动之后,递给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一个地址,要我代他去出席第二天由《华夏酒报》主办的论坛活动,他因有事要提前回到枝江,并嘱咐我一定要代他参加,他说:“《华夏酒报》对我们枝江酒业支持很大。”我知道这许多年里,他也一直是《华夏酒报》的忠实读者,并与《华夏酒报》有着紧密的合作。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扬帆再起航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也接待过好几位来自《华夏酒报》的记者到枝江酒业采访,或接到报社编辑的约稿。我们企业有重大活动,每次都安排有《华夏酒报》的记者出席。记得枝江酒业副总经理李净被授予“中国酿酒大师”之后,接到《华夏酒报》编辑闫秀梅发来的约稿信息,要我写一篇李净的专访传给她。此前,枝江酒业的副总经理谭崇尧获得首届“中国酿酒大师”称号,《华夏酒报》也刊发了专访文章。与其说是《华夏酒报》在见证企业成长,不如说他们一直在守护着企业成长,那种关怀,无微不至。

我们这些在酒类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也见证了《华夏酒报》的茁壮成长。从最初的周一报增加到周二报、周三报,再由周三报改为周报。在内容上,创新开辟了《糖酒会特刊》、《国家名酒周刊》、《国家名茶周刊》、《国家品牌食品周刊》等专刊,丰富了报纸内容,提升了办报质量。

在版面数量上,由对开4版到4开16版,再到国际流行版式52版的巨变。在印刷纸张上,也从最初的新闻纸改铜版纸到环保纸印刷,再到现在的圣经纸,报纸更加便于读者阅读与保存。《华夏酒报》的每一次创新都在我们的记忆里,因为我们与这份报纸相伴多年,她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不经意间,《华夏酒报》已经30岁了,我们应该真诚表示祝贺。30年间,有的纸媒体在时代的淘洗中已不见踪影,而《华夏酒报》不仅见证了中国酒业发展的起伏与高潮,记录了中国酒企的成长之路,见证了酒业产业链的变迁,而且站在了新时代的新起点上。而立之年,正是迈着雄键的步伐自信向前的时候,正是积累了以往探索的经验走向更加成熟的时候,正是羽翼渐丰带着灿烂的笑脸栉风沐雨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