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援疆团队打造的伊宁家纺服装产业园已吸引
发布时间:2019-07-17 08:45来源: 网络整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南通市第九批援疆工作组坚持产业援疆与就业援疆相结合,以“为受援地培育一个优势产业”为目标,嫁接南通“纺织之乡”成熟产业链优势,在当地着力打造一个强县富民的轻纺产业区(由家纺服装产业园和伊宁县织造产业园组成)。
2017年8月15日,当地首批1805名农牧民“脱下草鞋换上皮鞋”、进入家纺服装产业园,成为现代产业工人,迄今园区已入驻9家企业,一期15栋厂房全部分配完毕,吸纳当地员工4000多人;二期今年10月交付使用,届时可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织造产业园一期工程8栋标准化厂房也将于今年8月交付使用,目前已有8家企业签订了入园投资协议,可吸纳3000多名工人就业。
从农牧民到现代产业工人,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日前,南通援疆干部走进园区,有了这样一番见闻。
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天空一碧如洗。
9点,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区开始热闹起来,工人们陆陆续续地进入园区内的工厂上班。10点以后,15栋厂房内,各种现代化的纺织机器欢快地运转。
“赚了钱要在县城里买房、娶媳妇”
伊犁卓万服饰制造有限公司手套整形车间内,29岁的维吾尔族小伙阿不都克里木不停地忙碌。
“今天完成了多少双了?”
“才上班还没做多少,不到100双呢。”小伙子头也不抬。
“一天能做多少双呢?”
“500多双吧。”
“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呢?”
“我才来四个月,上个月拿到2300元。”小伙子抬起了头,满脸笑容。
“娶媳妇了没有?”
“没有、没有呢,我赚了钱要在县城里买房、娶媳妇。”小伙子略显腼腆地说,手里的活依然在进行着。
园区管理人员麦孜然木介绍,阿不都克里木家住伊宁县英塔木镇,家里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最小,以前也就靠打打零工挣点钱过日子。父母看他闲的时候无所事事,就催促他找一个稳定点的工作。但阿不都克里木总是说没地方招人,因此常和父母闹别扭。麦孜然木是英塔木镇派驻到园区的干部,有一次回到镇上听说了这个情况,就把阿不都克里木带到了这个园区,推介他到卓万服饰制造有限公司上班。
“没想到他上手很快,干活也麻利。这几个月,他的工资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都想赚钱买房娶媳妇了。上个月我回镇上,去他家告诉他父母小伙子在这工作情况,他父母也很高兴呢,说小儿子走上了正道了。”
阿不都克里木的变化,让麦孜然木很是欣慰。
“我们一家四口都在这儿了”
“我们公司主要是做校服的,所有的工序我都会,去年有一段时间订单足,我也就不停地加班,那个月拿到了7300元。”
“那么高啊!”新疆时速科教用品有限公司里,45岁维吾尔族女员工古丽巴哈尔的一番话,让我们颇感意外。
“也就那个月拿了那么多,平时每月工资基本在四五千元左右。”古丽巴哈尔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四五千元,那也很不错了啊。”
“我也是没办法啊。”
看到我们疑惑的样子,古丽巴哈尔继续说到:“虽然所有工序我都会,但是现在让我专门做裤子的镶边和给裤腰上松紧,这是头道工序,而整个公司只有我会,其他员工都怕难,所以我得马不停蹄地干,不能影响公司订单的交货期啊。”
“这样干,你也太累了啊,总得带几个新员工啊。公司订单再增加的话,你总不能不睡觉吧。”
“对,我现在把24岁的儿子带过来了,让他跟着我学,我要把儿子培养成接班人。现在他已经初步学会了,只是速度不如我,但每月也能拿到将近2000元呢。”
“她两个女儿两年前就来了,其中一个现在还是她的组长呢。”一旁的麦孜然木插话。
“是的,她才26岁,现在就是我们组的组长,她干得好呢。”古丽巴哈尔自信地说,“我们一家四口都在这儿了,这个公司就是我的家了。现在我们月月有收入,吃穿都不用愁了,买什么化妆品啊、新衣服啊都不需要多盘算了。虽然辛苦点,但收入高啊,要想幸福,还得好好干。我休息了那么长时间了,我得再去干了哦。”
她边说边笑着和我们挥手作别,往车间里走去,步子显得那么的矫健。
“我已经有2万元存款了”
伊犁柏特娜服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成排的缝纫机,发出“嗡嗡嗡”的声音。
22岁的维吾尔族姑娘苏比是首批员工之一。苏比来自伊宁县莫洛托乎提于孜乡,只上过小学。因为文化程度低,就业比较困难,家里还有两个弟弟,有5亩地,一个19岁,一个8岁,都在上学。尽管父亲身体不好,但全家就靠父亲种地、打零工支撑。家纺产业园建起来了,苏比也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她很是珍惜、也很努力。
“你现在做的是哪道工序,工资每月能拿到多少?”
“我是给裤子上腰,我是熟练工,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以上。”苏比大方地回答道。
“你拿了工资给不给你爸爸?”我们笑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