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工作巡礼】架起融情连心桥
发布时间:2019-07-16 05:25来源: 网络整理新疆日报讯(记者李杨报道)7月9日上午10时,今年首趟“吉泰号”旅游援疆航班抵达阿勒泰。一下飞机,60名远道而来的吉林客人就被热闹的歌舞和处处洋溢着的笑容所包围。来自吉林长春的游客刘家丽拿起手机,一面记录下这动人的画面,一面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新疆的朋友们太热情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在吉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临时党委副书记、阿勒泰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晓兵看来,旅游援疆航班不仅是一种助力新疆旅游的举措,更重要的是,它搭建起吉林和阿勒泰两地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一股股强劲的“援疆力量”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涌动。如今,行走在天山南北的城市、乡村,各地与对口援疆省市亲如一家的景象处处可见。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新疆各族人民与祖国各地同胞的心越贴越紧,民族团结之花也绽放得更加艳丽动人。
真情帮扶
6月20日,阳光洒在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村民木塔力甫 · 太来克家的小院里,木塔力甫正在翻转菌棒。见到浙江援疆干部叶祥发,笑容满面的木塔力甫像见到久别的亲人,迎上前去紧紧拥抱。
几年前,车祸造成木塔力甫腿部残疾。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日子过得艰难,木塔力甫满脸忧愁。
2017年,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推动下,科技援疆项目“边疆干旱地区果园生态高效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落地。作为这一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叶祥发把木塔力甫一家定为首批种植试点的示范户,在他家果园里放了1700多个黑木耳菌棒。在叶祥发和团队技术人员手把手的指导下,年底木塔力甫仅靠卖黑木耳就收入1万多元。
“我第一次去木塔力甫家时,他母亲从果树上摘了4个苹果,用衣服擦擦,硬塞到我手里。老人家带着感激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叶祥发说。
捧出拳拳真心,带去殷殷真情。各对口援疆省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就业、教育、卫生等事关民生幸福的领域,想方设法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正援到点上、暖到心上。
上海市承担对口援疆任务的四个区与受援四县的政府部门、党校、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团体、工业园区等开展结对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等共同参与援疆。2018年开展的“小胡杨”上海社会援疆公益活动通过“点亮计划”“温暖计划”“圆梦计划”,帮助喀什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孩子改善了学习生活条件。
吉林省实施“暖房子工程”,多次邀请节能专家对受援地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技术指导,试点改造老城区住宅,让2万余户群众受益。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次次真心帮扶,系牢了新疆各族人民与祖国各地同胞的“同心结”,让民族团结的果实愈加丰硕。
真心融入
“刘爸爸不仅帮助我学习普通话,鼓励我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还给我买水果、买衣服,去年我还去他家做客了呢……”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上大二的麦丽凯姆 · 麦提图尔荪是很多同学羡慕的对象,因为她的“刘爸爸”待她如同亲生女儿。
麦丽凯姆的“刘爸爸”叫刘志怀,是河南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2010年底,作为援疆干部的刘志怀来到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副院长,之后他又两次申请继续援疆。2017年,他与在本校读预科的麦丽凯姆结成了亲戚。
大一开学前的暑假,刘志怀收到了麦丽凯姆发的微信:刘爸爸,暑假过后,我不想去学校了,我想退学。
“我当时就急了,赶紧给麦丽凯姆打电话,原来她担心电气自动化专业课太难了,加上家里经济困难,父母想让她在家里干活。当时妻子正好来哈密探亲,我就和妻子一起去了于田县,劝麦丽凯姆继续上学。”对这个女儿,刘志怀很是牵挂。
如今,麦丽凯姆不仅普通话进步很快,在专业学习方面也不甘落后,变得越来越自信。
新一轮对口援疆启动后,各援疆省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5亿元,组织各类交流活动近1.5万场次,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格局。援疆干部与各族群众真诚交心,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他们通过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与贫困户结对子,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组织受援地干部、医生、教师、学生赴内地培训、参观,在走近彼此的过程中,增进了相互了解,感情也日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