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闻 > 新疆新闻 >

同心援疆,“壮阔”祖国西北角

发布时间:2019-07-13 13:48来源: 网络整理

  同心援疆,“壮阔”祖国西北角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2日电 题:同心援疆,“壮阔”祖国西北角

  新华社记者丁建刚、符晓波、刘兵

  时至今日,发生在祖国西北角的巨变尚鲜有人知,但当地居民正在品尝前所未有的滋味:  

  偏居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农民,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北京、天津,田间地头,屋里屋外,两个大都市的元素随处可见;

  世代耕作在塔里木盆地的农民,随着一个个企业落户绿洲,变身产业工人,走上工业流水线,不再靠天吃饭;

  天山脚下从未出过远门的牧民,一下有了江苏、福建的“远房亲戚”,不仅跨越几千公里“串了门”,还捎回了先进技术和经验;

  ……

  幸福安宁,如此真切地扑面而来!这一切,源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国家行动,源于一次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

  2010年春天,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就此启动,中央部委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19个省市“牵手”祖国西北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把对口援疆作为长期战略,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对口援疆的根本目标。

  历时10年,全国各地8.75万余名干部人才走西口、越天山,在新疆广袤土地挥洒热血,建功立业;近1200亿元资金投入大漠绿洲、雪域高原,新疆大地焕新、山河锦绣。

  汇聚祖国之力:心往一块想 劲儿往一处使

  不久前,从喀什回到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主治医师狄娜和家人一起去影院看《流浪地球》。当镜头跳出“喀什站已修复”的字幕时,身旁8岁的大儿子喊道“妈妈,你的喀什”,她的心为之一动。

  2018年3月14日,作为广东省第三批援疆医疗队专家之一,狄娜启程奔赴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担任超声医学门诊部副主任,开启为期一年的援疆行。出发前,她给1岁2个月的孩子断了奶。

  初到喀什的她才切身体会到当地医疗水平和广州差距之大:技术落后、人才缺乏、能收治病人非常有限……援疆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当地医务工作者提高医疗水平,把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到受援地。她说:“在当地一天,就要尽一天的努力。”

  这也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10年来,每一个在新疆留下足迹的援疆干部的共同心愿。

  2011年,时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万朝林作为中组部选派的第七批援疆干部来到新疆。临行前,他的导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金民说:“我支持你去,没有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我们东部沿海的发展和歌舞升平。”

  援疆工作期间,万朝林先后主持筹建“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清代新疆研究中心”“清代新疆满文档案翻译与整理”等研究项目,填补了西北地区此类课题研究空白,带动了新疆高校学科建设。2017年,万朝林放弃回南京大学,正式调任塔里木大学任校长助理,选择把家安在沙漠腹地。他说:“以前做研究是根据自己兴趣,在新疆做研究是为了国家利益,只有身处新疆,对国家援疆战略才会有更深体会。”

  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在万里边疆挥洒汗水,留下精彩的奋斗者画卷。河南援疆干部刘志怀,连续三次援疆,用9年时间建成疆内一流的“数字化校园”,并建成哈密第一个产业研究院;天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席世明,入疆581天,足迹遍布于田县100多个村庄,倾力于为当地招商,解决群众稳定就业,直至生命终结。

  10年间,新一轮对口援疆累计投入资金近1200亿元,选派干部人才1.75万人次,柔性引进人才约7万人次。一个个有血有肉、贡献智慧、书写忠诚的援疆干部,让新疆各族人民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热度和力度,感受到国家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决心。

  推动新疆巨变:各族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走进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疏附县吾库萨克镇7村,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沙土路早已被柏油路取代。除了柏油路,近年来在广东援建支持下,村里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配套齐全,村民家家户户住进安居房,家中水、电、暖、气、厕一应俱全。

  “现在的房子抗震又防水,冬天有天然气,上厕所都不用出门,党的好政策和对口援疆让我们的生活美滋滋。”吾库萨克镇7村村民阿布都热西提·麦麦提一脸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