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闻 > 新疆新闻 >

中国减贫的西海固报告(3)

发布时间:2019-06-22 14:44来源: 网络整理

  沙塘镇魏李村村民李佳从小患有脑瘫,没上过学,过去闭门不出。来到托养中心后,他努力学习,认识了很多字,已经是电商中心的“首席美工”,每月工资近2000元。24岁的他自力更生,如今谈着恋爱,想有个家。

  扶贫工作不能干部一头热,归根结底要激发老百姓“想学、要干”的动力。过了晌午,原州区头营镇石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没结束烹饪雕花技能课,下节课的学员已经赶来。

  “4月以来,像这样的课程已经开了两期。”原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武殿盛说,各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脱贫富民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融合理论宣讲、技能服务、便民综合等6项服务,采取积分制爱心超市奖励办法,老百姓参与劲头很足。

  铺就“振兴之路”

  天高云淡,鸟鸣山涧,屋舍俨然,花木欣欣向荣。行走在泾源县兴盛乡红旗村,不禁感叹,这个六盘山下偏远闭塞的小村庄,如今已成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由3名村干部组成的评分组入户打分。走进一户正在装修的人家,门框旁贴着“较清洁”的标签,院内有些杂乱。评分组成员、村支书于建英忍不住唠叨着,“院子清扫不及时,这次评‘不清洁’”,被点评的村民有些难为情。

  不怕贴的标签被撕了?“不怕!谁要是撕了,我们就上传村容村貌微信群,谁还不顾个脸面?”于建英说,以前哄着、求着老百姓干,现在靠“入户评分,集分奖励”来引导。

  山变绿、路变平,产业兴旺、村庄变美,“脱贫摘帽”的乡村正在内外兼修,擦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

  肉牛满圈,牛棚里为何不难闻?泾源县龙潭村村民冶三成笑着指给记者看,秘密就是“生态牛床”,原来在牛棚里铺垫了50厘米混合木屑和生物菌种的垫料,牛活动时使垫料与粪尿发酵,牛棚干净少味。

  “生态牛床”成就了农村有机农业循环链。泾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小飞说,泾源丰富的林草为牛床垫料提供了大量原料,木屑与牛粪在牛棚中经过几个月发酵后,清理出售给加工有机肥的扶贫车间,有机肥再还田,有效带动有机农产品种植。

  红瓦白墙,绿树掩映,美丽村庄开门迎客。在红寺堡区永新村智慧民宿,独立的厨房、主卧、次卧围成一座院,燃气灶、冰箱等电器齐备,厕所也采用水冲式。去年,红寺堡举办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期间,这些民宿成为参赛队员的首选住地。“当时在这儿备战的3支队伍拔得头筹,大家载歌载舞,热闹了一晚上!”永新村村支书李文彬说,刚开始没人愿意干民宿,去年老百姓尝到甜头,今年报名的特别多。

  贫困村脱贫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选择返乡创业,为“自己出生的村庄”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大学生陈泽恩从重庆回到彭阳县小石沟村,发展“互联网+土蜂”养殖产业;西吉县焦建鹏从银川回到龙王坝村,将民房变客房,把农民培训成导游,龙王坝已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休闲乡村”;从海原县老庄村走出去的郭鹏飞回乡创办电商平台,在银川建立社区零售店,家乡的马铃薯、香水梨等农产品直达市民,带动100多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