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疆美图 >

《环球时报》记者六日探访,感受新疆之美与安

发布时间:2019-07-22 07:36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环球时报》记者六日探访,感受新疆之美与安全

  【环球时报赴新疆特派记者 白云怡 单劼】“去新疆?安全吗?”这是旅行爱好者们常常发出的疑问。这个问题早有答案:当地安全形势已根本性好转,暴恐袭击被刹住,各族人民对久违的稳定与安宁备加珍惜。但一段时间以来,新疆的形象蒙上阴影,一些“躁动”的西方国家和媒体不时推波助澜,肆意指摘新疆的治理,导致当地各种迷人的元素被掩住或忘却。其实,找到它们很容易。七月底八月初,《环球时报》记者赶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6天时间,从首府博乐到边境小城阿拉山口,从赛里木湖到夏尔希里,在这片被称为“青色草原”的土地上辗转500余公里。当地延续至今的文明交融和令人惊叹的生态之美让记者大开眼界,而途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则展现着新疆眼下安定发展的现状,讲述着这块内陆之地走向开放的故事。

  “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和“金色的山梁”——呵护生态之美的努力无处不在

  赛里木湖是《环球时报》记者在博尔塔拉采访的第一站。由于是大西洋暖湿气流到达的最远地方,这块像蓝宝石般悬于西天山断陷盆地中的纯净湖泊拥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而周遭的森林、冰川、草原、净湖,也都折射在这滴最纯净的眼泪里。

  

《环球时报》记者六日探访,感受新疆之美与安

  赛里木湖。白云怡摄

  七八月份正是赛里木湖最好的时节。记者来到时,湖畔凉风徐徐,盛夏的酷暑一瞬间烟消云散。或黄或紫的野花如碎金般撒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和远处的山岚与流云交相辉映;湖水则是语言难以形容的清透湛蓝,天容山影倒映其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渴望和热情;草丛中,偶然能看到如音符般起起落落的蚱蜢和蝴蝶,与被风吹动的草叶一起发出沙沙声。

  

《环球时报》记者六日探访,感受新疆之美与安

  赛里木湖景色。白云怡摄

  这里有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瑰丽神奇。作为“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地,博尔塔拉和赛里木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者,目睹了无数远征将士和骆驼商队从天山北路出入伊犁河谷,东去长安,西至波斯。

  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宣传科长纪洪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湖周边散落着数十座大型乌孙人古墓,这些被认为距今2000多年的古迹出土过各式铁器、陶器与丝织物。上至距今3000多年的“青铜时代”,这里已形成多个史前聚落,从西亚向中亚与东亚输送着青铜与游牧文化。“从古至今,这里就是一条传播文明的路。”他说。

  和赛里木湖一样让人情不自禁感叹造化神奇的,还有位于中哈边界的夏尔希里。这个听起来陌生的地方,是1998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就边界争议地区谈判时才正式划归中国的一个山谷。当地的蒙古族司机聂卡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夏尔希里”本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山梁”。要探寻这里的美景,必须经过一段崇山峻岭中的崎岖道路,在约20公里的距离中盘旋上升1600米的高度,正可谓“路悬头顶”。

  进入夏尔希里后,景色豁然开朗:笔直的雪松和白桦,开满各色鲜花的灌木,奔跑其间的马鹿、北山羊与野猪……夏尔希里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故而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设立为自然保护区。除了边防驻军哨所,区内没有任何经济活动和常住人口。有说法称,夏尔希里曾在300年间无人进入,是“最后一片绝美的净土”。而这里的边防军人维护和平之余,也会缉捕偷猎者,救助野生动物,牧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夏尔希里的守护神”。

  

《环球时报》记者六日探访,感受新疆之美与安

  夏尔希里。白云怡摄

  

《环球时报》记者六日探访,感受新疆之美与安

  夏尔希里。白云怡摄

  这样呵护生态之美的努力在新疆无处不在。纪洪福说,从2002年起,当地政府就将原本在湖畔举行的“那达慕草原节”迁出湖区,避免一年一度人车践踏植被、垃圾污染等问题;2007年拆除赛里木湖核心区3万平方米违规建筑,取缔达不到环保要求的游船,使这片湖泊的原始风貌逐步恢复;2011年起,政府进一步实施退牧还草,将禁牧面积从12万亩拓展到38万亩。

  夕阳下的多民族广场舞与午夜时分的繁华夜市——老百姓对治安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