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疆美图 >

扎根新疆治沙植绿

发布时间:2019-07-19 12:16来源: 网络整理

  62年前主动写信要求到新疆工作的刘铭庭,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扎根新疆,环绕沙漠一圈圈地找寻优良固沙植物,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治沙植绿。

  7月14日,见到86岁的刘铭庭时,他正在书房整理材料。刘铭庭说,受父亲和所学专业的影响,1957年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他决定到新疆投身荒漠化防治研究。

  由于担心毕业后不能如愿分配到新疆,刘铭庭在毕业前三个月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高教部,主动请缨到新疆。

  来到新疆后,刘铭庭被分到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从事荒漠化改造和利用工作。1959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寻找优良的固沙植物品种。

  “考察中看到一个沙丘上长满了红柳,与以前见过的不太一样,针形的叶子与众不同。”刘铭庭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种,会在防风治沙中发挥很大作用。

  刘铭庭对这种红柳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1978年,学术界正式将其命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随后,刘铭庭和同事又相继发现了多个新种。

  如何将红柳研究成果大面积应用于固沙造林?对此,刘铭庭潜心研究红柳的育苗和造林。经反复试验,他将红柳育种、产苗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高出当时的国际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流沙逼近策勒县城,刘铭庭和同事利用洪水冲刷引种红柳和其他固沙植物,3年时间治沙15万亩,流沙前锋后退了4至5公里。如今,引洪灌溉繁育红柳固沙的方法已在全疆推广,扩繁红柳数百万亩。

  治沙过程中,刘铭庭发现,寄生在红柳根部的大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果人工种植成功,不仅能增收,还能提高农民种植红柳的积极性。”刘铭庭说,1985年,他在策勒沙漠研究站开始试种红柳大芸。一年后,试种成功。

  10年后,已退休的刘铭庭收到于田县的“求助信”,希望他将种植大芸的技术教给当地农民,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此后20多年间,刘铭庭手把手无偿教会了周边群众种植大芸。目前,刘铭庭已在和田地区推广种植红柳大芸数十万亩,亩产最高达200公斤以上,一亩大芸收入4000元至8000元。

  “人生是短暂的,一个人一生做不了多少事儿,但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这辈子我无怨无悔。”刘铭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