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健康 > 生活保健 >

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 “非遗扶贫”项目推介会在百花洲举行

发布时间:2019-08-07 11:30来源: 网络整理

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 “非遗扶贫”项目推介会在百花洲举行

现场观众了解到非遗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项目推介会8月1日在百花洲举行。本次推介会介绍了自7月中旬起陆续在百花洲参展的来自甘肃、广西、湘西、河北、重庆、贵州等地的多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扶贫情况及非遗项目产品,同时,来自济南、泰安的非遗传承人也参与了此次项目推介,主办方还特别邀请济南本地的艺术团带来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吕剧、京剧及传统民乐演奏表演。

  此次项目推介会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六大板块之一。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的非遗专家张冰进行了产品推介,丝棉植物染色丝巾、金龙壮锦、女士苗绣皮包、虎头鞋、酉阳苗绣土布扇子、蜡染丝巾、满族升斗等近十种来自扶贫工坊的产品,吸引了观众眼球。

  张冰详细介绍了相关产品的文化底蕴、技艺技法、代表特点、制作方法以及承载的非遗工艺。据其介绍,来自甘肃陇西“农女手作非遗工坊”的丝棉植物染色丝巾,运用了中草药染色代替化学染色,传承人祁辉“复原”了这种即将消失的千年中草药印染技艺并传承至今,制作出的保健精品丝巾美观又环保。来自广西的金龙壮锦是用木制“机楜”手工操作编织的,其织锦以经纬线交织而成。经线为壮锦底线,分公经母经两层,以固定不变的原色桑蚕丝为之,把壮锦与藤柄、刺绣结合,制作出精美的藤柄手提包和各色苗绣购物袋。苗绣皮包则是将民族与现代工艺交叉融合,通过新工艺技术和新语言表达形式,将苗绣与皮艺等传统民族工艺相结合制作而成。随着张冰的介绍,多款来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精美手工艺品在项目推介会现场依次亮相并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让在场的观众看到了非遗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 “非遗扶贫”项目推介会在百花洲举行

重庆酉阳土布扇子在进行推介。

  在项目推介会上,张冰还为观众介绍了优秀的中国结传承人尹崇芹,她创立的“济南历下金梦工艺中国结制作中心”为省市各级“第一书记”下乡精准扶贫提供中国结技能培训达10余次,并先后帮助菏泽、泰安、东营、德州、日照等市农村地区的居家妇女脱贫致富。精美中国结技艺既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丰富了贫困家庭妇女的钱袋子。

  以“非遗扶贫”帮助贫困百姓实现稳定脱贫的,尹崇芹不是个例。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绣非遗传承人带领全州12.5万绣娘,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让贫困家庭的妇女抱着娃、绣着花、挣着钱;新疆哈密建立和完善231家合作社,成立了刺绣协会,接收订单1.7万余件,近千名绣娘参与订单制作,月平均增收1500元,手工艺者成为直接受益人。

  据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力支持下,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历下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济南明府城发展服务中心、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山东同程尚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具体承办。自7月中旬起至10月7日,来自全国15个省份和地区的300余种、近5000件扶贫工坊特色产品在百花洲陆续展销。此次活动还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由承办单位山东同程尚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京东商城搭建起“全国扶贫工坊展销平台”,将线下产品同步搬到线上,打造“永不落幕的展销会”。接下来文化尚品还将积极整合新媒体资源,借助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模式拓展扶贫工坊产品销售渠道。 (本报记者陈炜敏)

  ●延伸阅读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文化和旅游部于2018年连续出台文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并选取确定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总体定位是充分依托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目标是支持设立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参与就业人员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达到30%以上;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经验与模式,鼓励和支持其他贫困地区学习借鉴,宣传推广。